党员干部:在缅怀英烈中过好“清”“明”“节”
天地清明,春暖山河。又是一年扫墓踏青的时节,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不仅要祭奠先人,更是要缅怀英雄先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作为党员干部,当慎终追远、追思怀古,感悟先烈精神,传承英雄气概,以先辈先烈为镜不断检视自己,过不一样的“清”“明”“节”。
“清”身洁己慰忠魂。“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回望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一代代英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始终心念群众,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廉洁铁律,以苦为乐,忠于职守,为千万百姓的幸福前仆后继。“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陈毅同志不追求名位,不贪图享乐,带头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对家人不搞特殊化,亲身践行廉洁准则。“来者必拒”的陈云同志在外考察时坚持“不接不送”,轻装简从,连送蔬菜也是“不可商量的”。针线虽小,不可偏废。“被子仅半”,饱含真情。这是无数革命英烈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的重要原因。作为党员干部,当警钟长鸣,传承好英烈们的精神根脉,守好廉洁关,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以清风正气慰藉英烈忠魂。
“明”志立德忆初心。“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于党、忠诚于民,是我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追忆往昔,无数革命英烈,舍小家为大家,用忠诚谱写一首首生命壮歌。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断肠取义”的陈树湘再到面对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的赵一曼。百年的沧桑岁月,锻造了英烈们敢于担当、为民请命的革命忠诚,他们心怀远大志向,知难而进、奋勇抗战,创造了党的百年辉煌荣光。作为党员干部,当学习英烈树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志向,发扬“舍小我而利公,行大道而忘我”的奉献精神,到基层一线知重负重,知难迎难,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苦难磨砺中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真本领,以忠诚担当践行为民初心。
“节”检躬行思不易。“成由勤俭破由奢”。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数英烈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筚路蓝缕,宁可自己清贫,也不愿百姓受累。毛泽东同志一生勤俭节约,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穿了二十年余年也舍不得换;周恩来同志自制台灯、旧提盒,一双皮鞋一穿就是十多年。英烈们以节俭力行默默奉献,以自甘清贫换盛世祥和。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追梦者的接续奋斗,这盛世已如英烈们所愿。时代在召唤,奋斗永不止。作为党员干部,当继续守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坚决抵制奢靡之风,以俭为荣,苦中作乐,塑造崇简戒奢的好干部形象,以勤俭之风涵养进取之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继续砥砺奋斗、奋楫扬帆。(王薛鹏 浙江省平阳县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