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人生三境界,调查研究同样也有“三重境界”,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躬身入局、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才能真正参透问题本质,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让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境界一: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山水皆是风景。人对客观事物的初步感受,通常来自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此时人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此为调查研究的第一个维度。当下,部分党员干部“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开展调查研究仅仅止步于“车轮转”“眼睛看”就带着“刻板山水”便结束调研,这种“走马观花式”调研不但没获得真实数据、解题方法,还浪费了资源、疏远了群众。党员干部应当“下马看花”,真调研、调真研,摸到实情、触及根本,才能让下一步研究有“据”可依,有“迹”可循,要脚下多沾点泥土,主动沉下身子,同群众“坐一条板凳”,善用科学方法,多视角、全方面了解基层情况,找到“动全身”的“一发”,以此达到“调有所得、研有所获”的目的。
境界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水皆是民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经过“解剖麻雀”“追根溯源”式调研,对调研结果的认识便不再停留于表面,于是“花非花,雾非雾”,万事万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此为调查研究的第二个维度。当前,“踩点式”“盆景式”“歌德式”“脱节式”被称为调查研究四大“虚浮症”,指的是部分党员干部在调研中存在打招呼踩点、提前彩排、只听成绩不听问题和意见、只收集材料不分析解决。而真正的调查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阶段,要从多元化、多角度思考问题,越过“荆棘”,杜绝“水分”,深入发现“山水”背后的发展规律。要想调研“原生态” 民情,就必须少去“示范地点”,多去“寻常巷陌”,少一些“规定动作”,多一些“自选动作”,敢钻“矛盾窝”,敢闯“地雷阵”,主动走到一线和最前沿,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将好的坏的尽收眼底,全面了解民情,全面了解民意,让最后呈现的调研成果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让调研报告更具生命力。
境界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山水皆是愿景。从“只是”到“不是”再到“还是”,是“回归”的过程,是为调查研究的第三个维度。毛泽东曾作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实现山水愿景,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一根竿子插到底”,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具体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把“调而知”和“研而用”贯穿起来,做到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真刀真枪地抓问题,以务实的作风和举措提升解题成效,下足实打实的“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吉林四平梨树县委组织部 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