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咧嘴笑”工作才是“真见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主题教育既是对党性的锤炼,又是对为民服务的检验,用群众“高兴不高兴”、有没有“笑脸”来检验工作,才能确保方向不偏,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知需求,找准群众笑点。什么是群众的“笑脸”?就是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最大动力。只有真正以群众“笑脸”为尺,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民造福。首先要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群众的需求不在案牍上、不在书本中,而是在田间地头、街头小巷、生产一线。我们要多走访、多调研、多问计于民,找准群众“笑脸”背后的“笑点”,把那些群众不敢说的真事、不愿说的难事、不便说的愁事了解清楚、掌握具体,才能为解决问题找准方向、打牢基础。
解民忧,收获群众笑声。主题教育要求把问题整改贯穿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我们要分析症结、找出办法,实行“台账化管理、清单式推进”,对短期内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挂图作战,一抓到底;对需要多个单位配合的,盯紧看好,防止出现“各自为战”“烂尾工程”。讲实效、求实效、看实效,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变化。
葆动力,常驻群众笑容。再次要持续保持和增强群众“笑脸”的韧劲和动力。主题教育有时间节点,但为民服务没有终点。我们要避免“闯关”思维、“过关”心态,不能认为问题列入台账、分解落实了就销号、交差了。我们要在抓常抓长上下功夫,跟踪好问题解决的“后半篇文章”,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回潮。总结运用好问题解决的宝贵经验,把好用、管用的方法用到后续的为民服务中去,在久久为功的办实事、解难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笑脸”长挂、幸福常在。(浙江省三门县海游街道 杨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