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千万工程”,造福万千农民
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今年正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实践看,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应尤为显著。
“千万工程”带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千万工程”通过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因地制宜运用乡村原有集体资源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促使乡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兴旺和发展。村民们应当在政府的政策保障、因势利导下,按照自己意愿实现产业的融合和价值的延伸,使浙江乡村实现美丽蝶变,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色。
“千万工程”引领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实现生态宜居,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拆除农村违章建筑,改造农房墙体立面,普及垃圾分类处理,整顿“污水横流”现象,持续进行厕所革命……这一系列措施,让浙江不少乡村开启“变美”之路。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浙江乡村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行走在浙江乡村,见到的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片繁花似锦好景象。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依托“生态美”,造就“百姓富”。让更多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为乡村奉献力量。
“千万工程”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乡风文明离不开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如乡村文化礼堂和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等,使当地拥有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彰显了在乡村深植文化根脉、促进文化互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这20年来,“千万工程”以村庄的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实现了多方位的迭代升级,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让我们学习“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带动全国各地乡村走向振兴,带动全国各族人们共同富裕。(茹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