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近期,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带我们把目光投向40年前的河北正定,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大胆冲破体制藩篱的人才工作足迹,从中领悟聚才之道、识才之智、用才之能。
现如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成为共识,“招贤令”“柔性引才”“乡贤文化”,各地引才聚才的政策手段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从另一方面,也要谨防“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水土不服”等问题,人才工作要不拘一格,更要实事求是、量体裁衣,才能保证人才引得准、用得好、留得住。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引才原则。“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人才贵在适用,而不是为了引才而引才。“不拘一格”强调在形式方法上打破现有局限,但实事求是的大前提不能丢。“人才九条”的推出,正是基于对正定区域发展的全面了解和对科技人才与技术骨干工作处境、困难、顾虑、期盼的充分掌握,才能集聚各方面人才,让人才政策发挥巨大效用。各地组织部门不能简单照猫画虎,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导向做全面了解,对各领域人才工作现状做系统调研,形成本地人才需求信息,建立并及时更新人才需求信息库。要坚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人才政策,根据科技、文化、卫生等不同领域需求,分门别类实行精准引才,使引进人才与地区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真正让人才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各类优秀人才释放持久动能。
练就“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才慧眼。“知人善任”“识人用人”,“知”与“识”是前提条件。从《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到庄子“九征”,再到诸葛亮“七观”、曾国藩的“看人八诀”,古代知人识人的智慧不胜枚举,一说知人之重要,也体现知人之困难。组织部门要当好“相马伯乐”。办什么事用什么人,什么人才适合什么岗位,要掌握“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锤炼“剖石采玉”的识才之能,敏锐发现各类人才的优势特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既用“望远镜”看政治品格、人民立场,又要用“显微镜”察业绩才能、大德操守,让人才人岗相适、德才适任,真正把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识出来、用起来。
锤炼扬长避短、不拘一格的用才胆识。“常格不破,大才难得。”“格”到底是什么?是人才评判的“刻度尺”,是学历、资历、论文,更是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4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精准识人、大胆用人,贾大山连升三级、直接当上县文化局局长,实现才尽其用。组织部门必须具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气度,不管是“千里马”“百里马”还是“一里马”,坚持扬人之长、用人之专,让人才在适合的岗位发光发热、彰显价值。要从“人才九条”里汲取破冰之力,坚决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识才纳才聚才的良好生态,彻底放权松绑,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有甘当人梯的远见格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思路,分门别类制订培养锻炼计划,敢于放手让人才挑担子、扛重任,持续激发人才的昂扬斗志、奋斗热情,打造梯次配备、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
聚人才之力,筑强国之基。“人才九条”中的辩证法思维和破冰精神为新时期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实事求是、引才用才,努力绘就出群英荟萃、百舸争流的人才画卷,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焦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