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千精神”续航热汗淋漓的基层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畏艰难向前走》一文中指出:“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是浙江人民敢闯敢拼的共富密码,更是广大青年干部扎根基层、奋战一线的重要法宝。
千山万水丈量“上层”与“基层”的高度。做好民生工作需要坚持调查研究路线,唯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方知其经纬虚实。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研究一纸书面文字走不出一条符合实际民情的罗马之路。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立足我国发展实情,始终同我国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一切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各地,跋涉千山万水,只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老百姓的幸福“铺路架桥”。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是看得见的袅袅炊烟,望得到的亩亩良田。我们青年干部既生逢伟大时代,应知使命在肩,需负重前行。诚然,千山万水是沉重的,由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脚程接续而成,但这也正是我们在基层大熔炉淬炼的必经工序。
千言万语拉近“公堂”与“民众”的距离。“民之所呼,政之所向”,跋山涉水的出发点是为了“铺路架桥”,建设民生。这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唯有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将铺路架桥、为民服务的初心讲给群众听,才能真正拉近与群众心里的距离;唯有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才能决定铺什么样的路架什么样的桥,让政策紧密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年轻干部们在基层工作中的导师,唯有虚心请教,耐心倾听,才能搞懂具体怎样铺路,怎样架桥。铺路架桥是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不断壮大的“施工项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型工程”。确定铺路架桥的施工方案需要走遍基层的千山万水,以实践为准,全面摸排;更需要与群众搭建沟通桥梁,多听多问,多思多说。讲尽党的千言万语,让政策方针走进千家万户,努力将“公堂”打造为在人民群众眼里心里亲切的庇护之处。
千方百计打破“问题”与“办法”的藩篱。一颗果树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最终结满硕果的过程会面临虫害风暴的摧残,同样基层工作的开展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群众沟通不顺,“铺路架桥”难度大……基层是为群众利益奋战的最前沿,遇到困难是常态,“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个时候、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这是李强总理直面问题时铿锵有力的回应!千方百计解决困难也是基层的家常便饭,浙商的发家之路正是在一次次困难面前不妥协,从一个个小生意做起,敏锐发现商机、善于把握时机、主动捕捉契机,将“小生意”谈成了“大买卖”、让“小商品”汇成了“大市场”、使“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基层工作也需要浙商的精神,千方百计打破藩篱,把路铺平、桥架好,以一次次美好的创造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千辛万苦是斗争的总基调,不同时代斗争不同,所遭受之困苦也有差异。在革命斗争年代,战争带来的恶劣环境是革命志士遭受的最大困苦,“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苦中作乐是战士们对抗恶劣环境的坚韧体现;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了,小康了,共同富裕了,物质条件得到明显提升,但在优越条件下的困苦是最可怕的,这是来自精神上的击打,年轻干部来到艰苦的基层,夏日酷暑,冬日寒冰,意志如果动摇便走不好脚下的基层之路。吃尽千辛万苦必能磨炼坚定的意志铠甲,武装身躯,以无畏的勇气出发,立足基层,扎根基层,建设基层!(陆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