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难险重中考察识别干部的几点思考
前段时间,吉林省遭遇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在洪水肆虐的紧要关头,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顾安危、向险而行、奋不顾身冲在防汛救灾第一线。身为组工干部,如何在急难险重一线精准识别干部成为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结合前三年疫情防控和前段时间防汛救灾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积累的经验做法,就加强在急难险重中考察识别干部的举措,有如下思考。
急难险重意味着时间紧、节奏快
要确保考察识别工作的时效性
参加急难险重任务往往是一声令下,“拎包就走、上手就干”,在与时间赛跑中抢占先机。对执行任务中的干部考察识别的工作必须紧步跟上、紧密伴随,决不能穿着“平底鞋”慢悠悠走“平常路”。一是要想好“怎么考”的问题。总结和预判急难险重任务中各级承担任务、点位分布、职能特点,有针对性地筹备考察主体、程序步骤、实施方法等。二是要想好“考什么”的问题。要与平时的考核区分开来,着眼不同身份、不同专业、不同任务,对执行任务中需要识别的关键要素拉单列表、条分缕析。三是要想好“考为用”的问题。合理确定激励杠杆、容错机制、问责办法,特别是要明确火线任免的权限、程序、适用情形,既要防止过度“高”,也要防止无谓“低”。
急难险重意味着任务重、要求严
要确保考察识别工作的科学性
急难险重任务往往是一场较大规模的遭遇战,考察识别干部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时间之急前所未有,需要有超常之举、有力之策、选用之据。一要科学统好考官力量。注重区分层次,根据参加任务的力量分布、身份类别、担负任务等统筹摆布考官,通过分层安排、分片负责、分区报告等理顺结构、提高效率。二是积极发挥群众功能。要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向他们告知参与重点任务的干部情况,请他们监督,通过满意度集中调查、随机访查等方式了解情况,把群众口碑作为评价干部成效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当前已进入5G时代,干部考察既需要传统的“望、闻、问、切”,也需要辅以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智能化、科技化水平,通过考察了解掌握情况对干部进行大数据分析,确保为干部现实表现提供“智能画像”。
急难险重意味着人员多、分布广
要确保考察识别工作的针对性
参加急难险重任务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领导干部、机关干部,也有村、社区干部,普通党员等,对他们的考察识别,不能“一锅煮”“一般粗”“一刀切”。一要因岗因事细化标准。区分领导干部、办事人员、技术人员等不同岗位身份和职能,把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统筹协调、模范带头情况凸显出来,把办事人员的服从指挥、完成任务、作风纪律情况凸显出来,把技术人员的科学精神、专业能力、险中施救情况凸显出来。二要全时全域伴随纪实。要突出动态伴随,赋予参与任务干部考评职责,安排考评人员跟队行动,切实沉到一线与干部并肩而行,建立考察纪实制度,以台账形式把干部在重点工作中的履职情况、急难险重事项的应对、工作的正反面案例、群众的反映等及时记录在案。三要深入深度多方考证。急难险重中考察干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历史辩证,既重“战时”也看“平时”,把干部“一时”的表现与“一贯”的常态联系起来综合考量,确保考察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急难险重意味着风险高、压力大
要确保考察识别工作的感召性
各级干部在重点任务中冲在一线,普遍承担着身体上、心理上的巨大风险,多重压力下有的干部骨干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焦灼畏难等情绪,迫切需要跟进做好人文关怀和持续激励。一要突出政治上的激励。及时完善参加重点任务人员的考察评价材料,需要归入本人档案的要及时归档,对考察结果优秀、敢于担当、群众公认度高的及时提拔重用、优先晋升职级,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纳入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二要突出生活上的关怀。落实各项优待政策,及时为参加重点任务的干部提供餐任务津贴、困难补助等,组织灵活多方式的慰问家属活动温暖后方,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于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