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足“四化”,让“四下基层”造福于民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1988-1990年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提出的,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型映照,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进群众家里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争当贴心人,不断擦亮群众的幸福底色。
化身“翻译官”,用“土话”讲透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利民、便民、惠民。要想党的方针政策发挥最大效能,就要把方针政策转化成群众听得懂、讲得明、传得开的土话。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宣讲员”、“翻译官”,通过召开微宣讲、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方言土话“翻译”,增强宣讲的磁吸力、感染力,让党的声音唱遍祖国大地,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深入民心。进而让群众的思想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化身“科学家”,用“显微镜”让调查研究由表及里。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盆景式调研”、“作秀式调研”、“脱节式调研”,要善于从调研命题中寻找“小切口”,多做小调研、微调研,同时要把调查研究范围延伸到田间地头、寻常人家,只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群众,才能“调”得准、“查”得实。为国家更好制定方针政策保驾护航。
化身“老娘舅”,用“润滑剂”止纷争、解民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连心”。信访接待下基层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把被动接访变为主动上门解难,要与有信访纠纷的群众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条凳,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找出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解开群众心扉,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化身“老中医”,用“望闻问切”让现场办公直达病灶。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坐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现场办公下基层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力诠释。只有干部的身体“沉下去”,群众的问题、诉求才能“浮上来”,变“坐堂接诊”为“上门接诊”,通过现场研究、办公、协调,可以第一时间将难题在基层一线解决,真正做到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双手为民造福。(柯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