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对全面深化改革“三心”并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这都源于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呼唤,全体干部更要在改革面前树立“无畏心”“空杯心”与执政为民的“初心”。
一是打破舒适圈,拥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如今,党员干部们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起点,面对着不破不立的局面。只有敢于打破工作中的固有思维模式、敢于推翻利益藩篱、敢于真正涉险滩才能够跨进全面改革的“深水区”。在“浅水区”徘徊只会让人享受一种“虚假获得”“貌似成长”的虚幻感,长期做事无法深入、执行任务不能“一杆子捅到底”、面对利益矛盾不敢做正确的事,而是选择“打哈哈”这一系列行为都像慢性毒瘤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清醒的头脑和锐意奋发的进取心。改革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前行,也是“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奋进之态。因此,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有“谋定而后动”的全局观、系统观,更要有“势如破竹、蓄势待发”的观察力和魄力,一旦瞄准时机,就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改革体制、机制。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因此党员干部须常思守正创新的“新点子”,让一切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困难都在“稳准狠”的行动中破除,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吸收新知识,培育低头耕耘的“空杯心”
任何一次改革,都不仅仅是人事的调动、体制机制乃至政策的改变,更是一次全社会的技术变革、认知变革、知识体系的变革。身为党员干部的我们必定要迈入未知领域、新领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要善于从群众中学、从身边事中学,跳出原来解决问题的框架,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能站在更高处俯瞰当下的问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够建立宏观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如抽丝剥茧般抓住“牛鼻子”,才能够在杂乱无章的工作中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谨记,全面改革的主体是我们,只有“人”对了,做的事情才会对。因此,改革的刀刃不仅要向外,更要向内,改革工作中要摒弃“经验主义”“畏难情绪”“理所当然的想一想,而不是俯下身子看一看”的浮躁心态。要建立一支“能干成事、有干劲”的干部队伍,首先就要让每位干部树立一颗“空杯心”“谦卑心”,对真理有一颗“敬畏心”和“较真心”,要时刻谨记优秀的中华儿女是追求真理的,而不是追求面子的。
三是俯身贴群众,守住为生民立命的“初心”
在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要守好改革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的初心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群众的需求才是改革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因此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扎实练好自己的“硬本领”与“软本领”。既要在为民办事上尽心竭力,矜矜业业,也要在做群众工作中俯下身去看看老板姓的“衣食住行”与“急难愁盼”,通过“望闻问切”多种方式获取群众的真正需求与改革的真正矛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获取的所有革命与战争的胜利无不是依靠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全面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与攻坚战。因此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要“力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改革的最大功效,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谨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