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回答好“三个命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必将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目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务之急是要系统回答好“三个命题”,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一、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改什么”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产生于对时代问题的自觉。“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不例外,它具有深层的问题逻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从未有过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由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倒逼”而形成,同时又将在不断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中得以深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直接依据和核心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有效提升改革的靶向性和实效性,确保改革能够精准、有效地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当前中国实际,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讲求方式方法,回答“如何改”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这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在辩证统一中实现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完善顶层。任何改革都是在不完全信息背景下的试错过程,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让事前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的考虑到更多复杂因素的作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降低改革风险的实招;同时,群众首创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基层试点-经验总结-复制推广”这一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变过程中,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正确方向引领和科学规划。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科学谋划改革重大举措,对改革重点领域作出统筹设计和安排,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进而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不断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引领性。
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群众首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4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生动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顶层设计中必须尊重实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尊重人民的意愿作为改革的基本立场,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当作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并使改革全面深化的力量源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幸福作为改革不可移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注重激活基层经验,对基层率先突破、取得经验的,要及时拿到面上来研究论证,并按照客观规律对那些条件成熟的根据实际作差别化处理后进行复制推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基层探索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三、把牢价值取向,回答“改革成效如何评价”的问题
对改革成效的评价,是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应有之意。如何评价改革成效,最根本的是回答为什么改革和为谁改革的问题。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言,前者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由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决定的;后者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由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属性决定的。不言而喻,评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应从这两个维度展开。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相统一,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具体说来,一方面,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看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有效破除了一切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和瓶颈,促使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快形成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坚持以为民为中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裴斯怡;浙江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吴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