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觉养成阅读党报党刊、指导工作实践的良好习惯
学习无止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这是千真万确、不可颠覆的真理。
近期,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就“阅读党报党刊、做好年度征订工作”这一话题展开报道和讨论,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员干部不看党报党刊,就是不讲党性的表现”;”组织做好党报党刊是一项政治任务”。由此说来,各级党员干部应把善于学习、追求学习、不忘学习作为终生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和人生修养。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员干部带头阅读党报党刊,也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和便捷途径。坚持用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大兴学习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争做“学习型”干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和舆论环境,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成果,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带头学习、重视学习、狠抓学习,自觉养成阅读党报党刊、指导工作实践的良好习惯。
记得5年前的201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评论版刊发了一篇海南省委一位领导《党报是党员干部的良师益友》的署名文章,倡导党员干部要以党报为师,把媒体当成真诚的益友和诤友,坚持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向媒体取经。从党报中学习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吸收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工作方法,汲取思想养分,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党员干部应该把阅读党报、了解社情民意作为“每日早课”。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代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声和愿望,很值得各地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认真领悟与借鉴。
阅读党报党刊应作为党员干部的每日“必修课”。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传播党的声音、传递党的主张、正确引导舆论、反映群众呼声、意志、愿望、期待的重要使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党员干部坚持阅读党报党刊是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自身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文明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把握前进方向的最佳渠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刘少奇同志曾指出,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诫各级干部: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鸿篇巨著、经典篇目为饕餮美食、精神大餐,那么常读党报、常看党刊就是脆嫩可口的餐前点心,不可或缺。可以说,党刊党报就是党员干部的每日必修课,需天天坚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然而,从现实来看,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却不善于“读书看报”。办公桌上的报纸、杂志摞得高高的,基本“不翻不看”、甚至“原封不动”,过一段时间就被机关工勤人员收走当废纸和破烂卖掉。借口亦简单:工作忙、顾不上、没时间去读书看报。笔者常常听到一些领导干部这样说:“整天有那么多的会开不完、那么多的文件看不完、批不完,哪有时间去读书看报?”一提学习就厌烦,甚至把学习视为“思想负担”;把阅读党报党刊当做“闲事一桩”。更有甚者:“现在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工作累的不亦乐乎,等退休没事了再读书看报吧!”这种 “以干代学”、“忙了不学”、“不忙也不学”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带有程度不同的普遍性。但也有许多坚持学习雷打不动、一天不学习就有“精神失落”感觉的党员干部。笔者在地方党政机关做过领导同志的秘书工作,令我永远难忘的是,我直接服的老市长,尽管工作千头万绪、日理万机,但他每天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机关,晚上十点以前走的时候极少,基本不休“双休日”。他把“早来晚走”挤出的时间用在阅读党报党刊上。阅读时,一旦发现国内和省内一些值得本市学习借鉴的好典型、好做法、好思路,就如获释宝地立即做出批示,复印发至有关领导和部门学习参考,以求工作创新发展。就是去外出学习考察、开会也随文件包带上几天的人民日报、求是、省报等刊物,不是在汽车上翻看,就是在驻地宾馆休息时阅读。他还专门备有一个剪辑报纸的小本子,凡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和省报等报纸上发表的重要评论员文章,他都精心剪下来粘贴在小本子上。现在不知剪贴了多少本。他常跟我和就机关同志们念叨:“党报党刊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释放的是中央声音,是把关定向、指路导航的旗帜。”他在中心组学习会上也经常强调,领导干部带头阅读党报党刊,带头学以致用,就会无声地影响和感染机关干部、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事实也是这样,各级领导干部通过阅读党报党刊,可以及时领会中央精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民生需求,有利于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有利于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群众和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少走弯路,从而赢得党心和民心,同心同德把改革与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阅读党报党刊可以不断提升媒体舆论监督的自觉性。当今,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堪称“火眼金睛”。加强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和整顿、推进工作精准落实,让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群众的民生意愿和诉求得到合理解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可是,我们有些地方领导同志对舆论监督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持有“逆反心理”。错误地认为,舆论监督是给领导“上眼药”、“找麻烦”、“脸上抹黑”,影响“干部形象”和“执政业绩”。他们热衷于“报喜不报忧”,甚至强调“只报喜、不报忧”,掩盖问题、回避矛盾。个别地方还打着“加强党对媒体正确领导”的幌子,人为限制报纸、网络等媒体发表“负面报道”和“尖锐言论”文章,基本全是“赞歌一片”。也有的地方媒体,为了讨好本地领导,不按新闻原则和新闻规律办事,看“领导脸色”办报、办网,不给人民大众“说话”的地方和空间。这种“长官意志”的官僚主义,无疑阻碍了“民声渠道”的畅通,筑起了一道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隔离墙”,导致群众无激情、发展无活力、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的尴尬被动局面。现实提醒我们,良好的舆论监督也是生产力和正能量。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舆论监督,把“逆反心理”变为“竭诚欢迎”,让舆论监督真正发力、管用,为改进工作、推动落实,切实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阅读党报党刊有利于增进与媒体打交道的“亲和力”。新闻媒体的同志由于自身职业的缘故,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本职业务的基本功,而且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捕捉力都很强。他们是党的主张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人们大众的忠实“代言人”。新时代,党报党刊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神圣使命,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与媒体“交朋友”,增进与主流新闻媒体的“亲和力”。对他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虚心向媒体学习,尊重媒体、信任媒体、依靠媒体、支持媒体,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央媒体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流媒体的特殊作用,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思想和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摇旗呐喊、鸣锣开道、保驾护航!(许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