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时评 > 正文

守护,从基层防灾减灾出发

2022-05-13 16:24:23 | 来源: 中廉导刊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频繁,灾种多样,灾情复杂,带来了严重生命财产损失。2022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基层是每个人最熟悉的美好家园,是防控重大风险、防范重特大事故的“神经末梢”,也是灾害来临之时最薄弱敏感之地。

纵观近年各地灾情,农村地区的地形、地质、自然禀赋等层面更复杂,人员又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造成了农村的灾害更容易发生、危害更严峻。根据多起事故灾害调查报道,中小城镇和农村作为灾害的“重灾区”,物质资源相对匮乏、风险预警手段相对单一、救援人员装备相对紧缺,在应对灾害处置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暴露出诸多短板,不同程度存在着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等问题。面对灾害,最紧要的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值守,细化预案措施,确保灾情能够快速处置。此外,大部分农民收入低且单一,灾难的打击往往是致命性的。目前我们国家自然灾害发生后主要是依托政府开展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倾斜性的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农村防灾救灾的建设,或是政府牵头引入社会资源,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保障农民尽快地重建家园。

除了“急时”以外,要从根本上补齐基层应对灾害的“最后一公里”,功夫在平时。首先,提高设防能力是关键,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将风险管理思维融入基层基础建设、日常管理各个环节,紧盯重点隐患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在提升防灾减灾服务有效供给、增强灾害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其次,提升管理能力是重点。对于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而言,数字化防控平台有更大的“表演舞台”,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体系是大势所趋。基层应积极搭建城乡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完善灾害风险提示系统,加强对风险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全流程把控。最后,丰富服务供给是保障。要以更接地气、更贴近人们心理需求的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官方出台针对农村地区需求的气候变化预警,或是利用顺口溜等通俗易懂的内容、搭载社交媒体等喜闻乐见的平台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亦或是利用“互联网+”手段实时为村民防灾答疑解惑,都体现出扎根基层、以民为本的人情味。

对灾害的铭记与警示,不止于今日。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流逝,提升基层减灾能力日益提高,灾害防范触角向基层日益延伸,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定能做到面对灾害胸中有数、心里不慌,将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歌山镇人民政府 宋梓源)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