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下的“三要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粮食安全观到大食物观,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传统的粮食安全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食物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粮食是食物,但食物不仅于粮食,需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既要保障“米袋子”安全,也要保障“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安全。
“一要素”——资源环境适宜。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基础,以“山水林田湖草”为媒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实现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双赢共赢,建立人与自然新型共生模式。
“二要素”——食物渠道多元。伊春上甘岭林区的转型发展,开发蓝莓、榛果、木耳、蘑菇、木雕、药材等生态作物;东营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利用,开发马铃薯、紫花苜蓿干草、甜高粱、黑小麦等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日照黄海冷水团的“深蓝1号”深海养殖,培育品质优、病害少的三文鱼。统筹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河湖、海洋等资源,拓宽资源利用和食物来源,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重构传统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封闭的“三物”内循环系统,提高农业绿色化,延伸食认知的长度、宽度、广度,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立体种养、工厂化生产、庭园立体生态农业等生产模式,形成山地经济、林下经济、深海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
“三要素”——食物供求平衡。食物消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多样化。不仅有“量”的需求,还有“质”的要求,食物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人们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发展“大食物观”是大势所趋,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使我们从更广的维度把握粮食安全。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官路村 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