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饭碗”维护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战争、油价、极端天气,点燃粮食危机的三个火苗,在2022年接连相遇。多国的禁令使粮食价格水涨船高,截至5月底,大豆、小麦、玉米的期货价格自2022年年初以来已上涨超29%、50%和30%,如果拉长时间看,小麦、玉米近2年来涨幅均超过100%。当前全球粮食价格已创下20年以来的新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期一些国家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现象的抬头,更加凸显了维护粮食安全的紧迫性。
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守好水源、耕地“命根子”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粮食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就是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原则,要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提升和现代化改造,全面提升耕地水利条件,严格按照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坚持走节水增产的道路;扎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增强法制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的现代化监测、治理,做好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工作;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真正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
加快技术更新迭代,用好科技赋能“强引擎”
在保护有限耕地的基础上,增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建设现代化农业是确保提高粮食单产的唯一可行性战略。积极对接农民需求,服务农业技术创新,联合农业实验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农林学院等平台载体,设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产、教、研、学等要素深度融合,着力支持、引导、实施一批农业科学技术项目、创新团队计划项目,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加强智能化、环保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提高补贴标准,进而提升耕种收播效率。
加速农民队伍职业化,培养新型农业“接班人”
随着城乡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撂荒土地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农民的种地意愿在逐渐淡化。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改善职业发展通道等方式,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加紧出台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训,建立高素质农业从业者队伍;提高农村公共投入,加快制定更多更好的支持职业农民政策,从农业补贴、市场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解除新型农业从业者对于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增强粮食风险“抵抗力”
鉴于目前世界粮食供给有限、出口政治干预和“粮食武器”等问题存在,要坚持在立足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立足国内、自给自足和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有机结合。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农产品贸易机构,与部分重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鼓励粮食企业开发国内闲置耕地、走出去跨国承包土地,建立稳固的国内外粮食供给来源;通过提供直接社保援助、技术支持,积极协助发展中国家利用好耕地,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增加我国粮食安全系数。利用国际影响力,坚持农业资源国际化管理,参与国际粮食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稳定的粮食国际贸易格局,提高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党建办 朱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