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震救灾中感悟“三用”“三力”
近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各路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迅速向灾区集结,抓住黄金救援期,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搜救被困群众。
用坚实臂膀,扛起人民至上的磅礴伟力。在救援现场,情况紧急、地形复杂,救援人员往往是手脚并用,用肩膀扛起伤员,一路步行护送。四川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面对复杂的路况,现场砍树,搭建起简易“生命桥”继续前进,将青岗坪村300余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在受灾严重的磨西镇附近,道路狭窄,巨石堵塞,难以运送大型救援器械,公安特警徒手刨土,用血肉之躯拯救被困群众。随着救援的不断深入,“激流上的独木桥”“飞夺泸定桥式救援”“首个‘地震宝宝’降生”……一个又一个暖心的故事不断上演,救援人员逆风而行,用坚实臂膀拯救人民群众于危难之中,令人热泪盈眶!
用热情双手,凝聚众志成城的巨大合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数亿中国人团结一心,社会各界倾力捐助四川泸定地震灾区,数十个国家的侨胞和川籍乡亲开展募捐,捐钱捐物支持当地开展救援救助工作。这还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救援,消防队员不顾安危前来救援,受灾村民为他们烤火盖被、翻烤鞋垫,安置点旁的汤锅店免费为救援人员提供餐食。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坚强善良的中华儿女们团结一致,用一个个暖心的举动,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
用创新思维,激发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天灾无法避免,但人事可尽。地震降临前,四川大量地区提前发出预警,给当地群众创造了紧急避险的宝贵时间。地震发生后,地面人员奋力救援,遥感卫星24小时对震区次生灾害隐患点进行“扫描”,持续守护着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这一切,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今天的泸定地震,不变的是血脉相传的拼搏精神,提升的是科学救灾的硬核能力。灾害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我们更要掌握其规律,让防灾减灾能力日益精进。对各级干部来说,要提高科学防控能力,总结既往好做法、好经验,利用好风险识别、信息畅通、应急建设等各方面的“黑科技”,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共桐乡市委组织部 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