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干部“能下”的韧性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能上能下是组织生态正常的“新陈代谢”,通过上下流动,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当前,在能上能下的流动中,能下是堵点、也是难点,却不应成为终点。唯有在“能下侧”增强思想、体系、制度、渠道的韧性,才能更好实现干部队伍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事业为上、人事相宜。
解“思想疙瘩”,凝聚“上下正常”共识。思想观念是影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不少干部受“上荣下辱”观念影响,认为“被下”是件不光彩的事;社会舆论也存在“犯错了才会下”的认知偏差,认为被调整岗位“十有八九”是个人出问题了。要解开能下的“思想疙瘩”,还需要在体制内外、各个层面破除“铁饭碗”的观念,转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心态,消除“下必有错”的桎梏,形成“上下正常”“庸官必下”的共识。要在干部队伍内部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为政理念,做到“上”不沾沾自喜、“下”不怨天尤人,在适合的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扫“识别盲区”,健全“知事识人”体系。在“能者上、庸者下”的过程中,能者的识别较外显,而庸者的鉴别较为隐蔽。有些“庸者”确属能力不匹配,而有些本可以做能者,却因“惧怕风险”“自我满足”选择做庸碌无为的“太平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组织部门在“知事识人”过程中,应当既看个人贡献又看集体作用,既看一时表现又看一贯表现,既看当前显绩又看长远潜绩,以系统、发展眼光辨别良莠。同时,还要下好“近距离考核”功夫,综合领导同事和群众评价,防止简单“以票取人”。注重多渠道、多侧面听取知情人意见、了解群众口碑,综合分析不同对象的谈话情况,客观研判各方面的认可程度,公正反映干部现实表现。
补“制度空缺”,畅通“下后能上”渠道。建立鼓励干部“主动下”机制,对已经发了力、攒了劲,但工作依旧无改观、没起色,不能胜任的干部,鼓励其主动让贤,并尊重其意愿安排至合适岗位,树立“上是一种进步,下是为了提高”的风气。“庸者下”不是简单地“一下了之”,要妥善安排“被下干部”,不仅充分用干部人才资源,重新激发工作积极性,也体现了组织关心关爱。“下”也不等于“错”,更不是一“下”定终生,对调整下来的干部要做好跟踪关注,对存在薄弱和不足之处的干部及时谈话提醒,动态跟踪掌握工作动态。调整不等于“雪藏”,在现职岗位上积极作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经组织考察后,仍可提拔晋升。通过“能上能下”的多回路循环,进一步增加干部资源的流动韧性,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办 林盈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