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要辩证对待“本领恐慌”
“本领恐慌”一词,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一次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中提出的,意思是人们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新目标等挑战时,由于担心自身知识储备、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不足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心理。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严峻复杂,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不少干部产生了“本领恐慌”的情绪,但是,“本领恐慌”却并非洪水猛兽,辩证、科学地对待“本领恐慌”反而对干部自身成长和攻坚克难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分析干部队伍中的“本领恐慌”现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本领强、恐慌强,多存在于充满激情、与时俱进且高度自律的干部之中;二是本领弱、恐慌强,多存在于工作负责、上进心强但起点略低的干部之中;三是本领弱、没恐慌,多存在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且“佛系躺平”的干部之中。
迎合“本领恐慌”是对干部成长负责。“本领恐慌”现象,说到底,是干部知识储备、能力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防疫工作需要的体现。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阶段,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和不确定,疫情防控新政策、新理念、新做法快速迭代,对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交出高分防疫答卷,就要主动迎合干部的恐慌情绪,回应其对知识和历练的迫切需求,及时跟进政之所向、民之所盼,突出实效,强化培训赋能,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正视“本领恐慌”是对自身发展负责。要做到正视“本领恐慌”,化解焦虑情绪,关键是要行动起来,丰富自身能力素质。惶惶不可终日绝不可取,这只会让自己长期处于“精神内耗”之中,徒增“一刺未拔,平添一刺”的副作用。要正确认识到“本领恐慌”是对自我提升的一种期待和渴望,准确剖析自身思想束缚和能力局限,针对性补齐短板,把苦练过硬本领付诸实践,方能战胜负面情绪,让“本领恐慌”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真正把焦虑转化为动力。
保持“本领恐慌”是对防疫工作负责。人不自我设限,则无人能限之。自如运用“本领恐慌”所带来的激励作用,可以让干部更好地维持危机感和紧迫感,推动完善自我、革新自我,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在新形势防疫工作之中,要做到不负党的事业、不负人民期待,需要建立成熟的自我认知,懂得自我鞭策、自我加压,主动走出“舒适圈”,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提升能力素养和自身本领,更加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执行防控措施,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委组织部 李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