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不“松劲”开局起步有“底气”
“仓廪实,农业稳,天下安”。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好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饭碗牢牢短在自己手中。中国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公布,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要认清我国仍身处世界变局之中、正处于疫情放开之际,各种不确定因素陡增,当前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可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粮食安全这根弦切不可放松,需持续筑牢中国粮“压舱石”,确保“开局起步”有底气。
耕地保护再升级,藏粮于地有“数量”。耕地数量不足,“米袋子”是不可能装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一方面,要严格守住“基本数量”。压实主体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违法占地整治力度,杜绝土地失控,良田变楼房的现象,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坚决遏制良田“非粮化”之风,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加“高标准数量”。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打造土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工作,实行全过程动态监管,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
科技赋能提效率,藏粮于技有“质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种粮方面也是如此。农技水平的提升可以突破种粮效率、粮食品质瓶颈。一是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农业科研院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研究条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保障科研的可行性与积极性。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少做“复刻品”,少打“价格战”,以优质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优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相关科研主体不能多龙治水、各自孤立,要信息共享、协同攻坚,避免课题重复,确保科研项目连续性,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三是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层农技站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完善农技站配套设施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其农技工作“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农技推广走深走实,让粮食质量再上台阶。
提高素质育新农,藏粮于民有“动量”。有了“地”有了“技”,更要有人来出“力”。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老人、妇女组成的“杂牌军”担当种粮大任,往往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人才“蓄水池”的打造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大现有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系列培训,进行栽培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学习、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通过免费发放优质种苗等手段吸引农民参加。其次,要改变对务农的固化观念。现代化社会,耕作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工作最深层的原因是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亟需普及,要让社会认同、尊重农民。再次,要吸引青年才俊回乡创业。以乡情为“纽带”,以广阔田地为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舞台”,出台相关激励制度,吸引在外青年到田间地头创业,为土地带去先进理念、蓬勃朝气和磅礴动力。(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新渥街道 罗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