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引流”更应“稳流”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工作重心的偏移,让许多乡村振兴工作并非注重“实质”而是流于“形式”,其推广形式可谓是令人眼花缭乱,只为吸引群众目光,从而做到“破圈出道”。打造的“网红景点”、“打卡圣地”等噱头,在基础不坚实的情况下,往往口碑两极分化;更有甚者因其“花架子”的特性经不起实地推敲,从而落败收场。
当代社会虽然以流量为关注指标物,返璞归真地审视后更应关注其稳定发展而非一时之快。“一顿饱”与“顿顿饱”的发展模式引导的是两方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把人才流量稳住、把名气流量稳住、把生态流量稳住,才能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注入活力。
稳住人才流量,激活簇式效应。乡村振兴,贵在得人。“到此一游、再也不游”的戏谑调侃,成为了众多“花架子”乡村振兴工程的代名词。太多的乡村振兴支援者,在遥遥无期的工作进程中看不到希望、得不到重视,毅然决然的放弃“画的大饼”另谋出路。导致原本一气呵成的建设项目中途换人,导致虎头蛇尾草草了事。乡村要振兴,必须打造一支实力过硬的乡村振兴“铁军”,不仅仅要注重“优质领导”,还应注重“后起培养”,更应致力“人才回流”。在外拼搏的能人志士,经过在发达城市的能力淬炼、视野拓展、机遇捕捉,成为了乡村振兴隐藏资源。乡村情怀、政策激励的双重吸引,能更好地将人才吸引“回巢”,并以簇式效应扩展吸引人才,一传十十传百,并安置其于擅长领域长本领、练担当、办实事。在人才回溯期的平淡或低谷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精确的工作支持、待遇保障,稳住人才流量,将“乡村振兴”这一长久工作不间断、不破损、精细化完善打造。
稳住名气流量,烧旺文旅炉火。乡村振兴打造的特色旅游景点,从质化竞争已上升到流量竞争,折射出的实际问题则是谁能抢占先机从而“分得更大的蛋糕”。乡村振兴景点打造的实质是旅游,而旅游的核心是文化。与其东施效颦学的模棱两可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如以自身深厚文化底蕴为实际出发点,运用地域文化优势、激活地域文化血脉、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令游客愿意来、开心来、还想来。乡村振兴的文旅工作更多应以少数民族文化、红色经典文化、特色山水资源等“硬实力”为抓手,将文化实体化、将文化通俗化、将文化动态化。乡村振兴的文旅工作更应该依托市场、走出市场,瞄准物质文化需求的本质表现,利用市场经济的主导优势,从而扩充本地手工业、食品业、锻造业等实业产业,促进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从而打造真正的“诗与远方”。
稳住生态流量,描摹绿色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基础山,获得金山银山。这一点对乡村振兴的工作提出高要求、打下硬基础、制定严纪律。乡村振兴的旅游业发展不可竭泽而渔,不可让“乡村美”成为昙花一现,在面对更多“眼前利”的同时应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斗活力,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守护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进而谋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平衡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四个发展动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球”、算好“绿色账”。
乡村振兴无论在“八八战略”还是“党的二十大精神”中都是一项惠民生、促发展、稳经济的重点任务。任意一项工作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应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不应以“短期流量”论英雄,更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与实际收益。一时的流量能快速提升乡村知名度,若干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引流”是重要的一布,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引流”的后续工作才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如日方升的重点保证。“稳流”稳的是人才、稳的是发展、稳的是未来,而乡村振兴这个长久工作看的就是“人才、发展、未来”。“引流”以画好乡村振兴“全局图”、“稳流”以落好乡村振兴“关键棋”,双管齐下方可保证乡村振兴有条不紊、和谐共进。(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朝阳街道 孙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