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手机流氓软件“围猎”老年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逐渐在老年人群体中普及,缺乏互联网经验的老年用户更容易被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恶意APP套路,给老年人群体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技术本应该是推动革新与便利的引擎,作为曾为社会建设泼洒过汗水的老年人群体,不应该被数据时代的便利所抛下。及时规范、净化互联网环境,为老年人撑起“保护伞”迫在眉睫。
一是老年用户总量大易上当。根据互联网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以上老网民规模达1.19亿,这一极其庞大的用户群体虽然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诈骗套路却无力招架,据不完全统计,17.25%的受访老年人在网络中有受骗的经历,其中近四成老年人因免费领红包被骗,究其原因都是流氓软件惹的祸,202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就曾曝光过诸多APP,通过盗取用户数据资料、推送各类流氓广告,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群体进行“围猎”,利用老一辈“爱贪小便宜”等特点,进一步骗取老年人的财产、更有甚者利用APP进行邪教、反动信息宣传,蛊惑老年人心智。
二是网络诈骗风险低查处难。以假冒金融类APP诈骗为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经过调研发现,此类案件处理出现了四难现象:即消费者维权难、机构名誉保护难、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纠纷解决难、立案难。“自2019年1月至今,宜信受理了1500余例涉及虚假APP对宜信潜在客户的诈骗案件,涉及总金额3000万元,经过对涉案客户的筛查,不排除为诈骗团伙从其他数据源获取客户手机号码后开展电信诈骗。涉及电信诈骗客户因不具有集中程度,客户报案多为当地派出所。故此,被同一电信诈骗团伙诈骗的客户在报案后很难引起当地司法机关的足够重视,加之电信诈骗案件处理难度大、流程长等特点,后期推动司法打击难度较大。”蚂蚁金服法务合规部经理何笃丰指出,随着互联网黑灰产业链的发展,假冒金融类APP背后的黑灰产组织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分工化、国际化的特点。部分假冒金融类APP甚至还将服务器设在国外,抑或是背后团伙组织身处境外,大大增加了执法的难度,削弱了打击的力度。
三是保护手段渠道少不易用。面对层出不穷的app诈骗套路,老年群体很难凭自身做出应对,为此,净化当前的网络环境,设置重重“关卡”隔断恶意app成为保护老年群体的重要手段。当前官方推出的反诈手段主要为反诈app等应用,截至2022年,由官方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共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余亿元人民币,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成功避免2800余万名民众受骗,成为打击网络诈骗的神兵利器。但对老年群体来说,反诈中心等保护手段仍然存在较高的学习门槛,老人不熟悉app的下载与使用,同样也对反诈app的使用感到陌生,尤其是在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环节上无所适从。当前,基层广泛在各人群中推广使用反诈app,但由于宣传、引导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反诈app大多数只是“安装了事”,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数后就高高挂起,导致反诈app无法发挥实际作用,更无法真正起到保护老年群体的作用。
对此,基层建议:一要出重拳,对开发恶意、套路APP的不法分子予以坚决有力的打击,完善跨区域联合执法的联防机制,做到公安系统情报互通,更好织起保护网;二要抓引导,在推广安装反诈app的同时,更要加强宣传引导,发动网格员、村干部、驻村干部等基层力量,真正帮助老年群体学会甄别常见的恶意诈骗套路、并安装使用反诈app;三要净环境,使APP审核检查方式方法更趋科学合理,堵死恶意app进入市场的渠道,为老年群体创造纯净安全的环境。(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人民政府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