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找苦吃”长久置顶
岁月荏苒,转眼在基层的工作生活已有半年多之久,每每走进我们村的背街小巷和田地,脑海中都会浮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望见的一张习近平同志站在陕北田间地头的照片。“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首陕北七年知青岁月时最为朴实也最为深刻的流露。拾起柜中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映照着此情此景,虽然时代与际遇不同,但不变的是基层对年轻人主观能动性的锻炼和对国情的真正了解,而这些都离不开在乡土中国深处的“自讨苦吃”。
追古溯今、继往开来,“自找苦吃”是当代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必修课”。“苦”是对环境、形势和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检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跨越时代的尼采也认为痛苦都是铸就我们辉煌人性必不可少的素材。忧患可以励其有为,磨难可以促其有成。回望百年党史,革命理想高于天,千千万万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实际环境,全体人民发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1959年上映的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更是彰显了年轻人为改变家乡面貌而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干部群众敢想敢闯,以“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的拼搏精神,争分夺秒干事创业。
躬身一线、善作善学,在“自找苦吃”中涵养实践和理论能力。“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苦”已经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难堪,而是要主动跳出“舒适圈”,去寻求精神上的磨砺和成长。广大青年干部要“自找苦吃”,放下清高,以“我就是农村人”的心态扎根基层,抛却“红尘万丈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幻想和“身在乡镇心在城”的心理状态,直接和社区干部、村干部、老百姓打交道。当然,自找苦吃的日子也需要一些享受,这就是思想上的给养,知青岁月中的习近平和同时期的子弟们在艰苦劳动中也不忘读书,带去陕北的箱子中有两箱装满了书,一本《资本论》反复读了三遍。青年干部读书,并不一定要像革命家那样有远大的理想,用以改造社会、改造国家,而是要接受思维的训练和熏陶,承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力量,作为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
吃苦在前、延迟满足,在“自找苦吃”中实现淬炼与蜕变。“自找苦吃”带给年轻干部的是宝贵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获取的是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辨家识户的能力就是在村里挨家挨户走出来的,发慰问、送药品、查消防,穿梭在四通八达的一条条小巷小弄,乡亲们会告诉我们,走家访户急不得,一心急就可能走错路,让你绕个半天。深入基层就是要走进群众的家中去,越是遇到路口越不能着急,要停下来识别方向,才能少走弯路,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群众的信任亦是这般一家家走出来的,行走在街头巷尾,也会有熟悉的大爷和你打招呼,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立即放下手上的事前来帮忙。习近平总书记对知青岁月念念不忘,作为基层年轻干部的我们在往后回忆起这段特殊的时光之时也会感到意义非凡。“自找苦吃”的日子让我们能够用脚步丈量祖国、读懂中国,挤掉书本知识中的“水分”,得到更多的“干货”,也能让我们在真正融入农村中实现“修身”,用不同态度来面对百变人生,“苦中作乐、以苦为乐”,锤炼在困难中发现生活乐趣的本领。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站在这样的“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青年要勇敢肩负起历史重任,发挥“自找苦吃”的精神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精神,“涉险滩”“啃硬骨头”“闯无人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出新路子、闯出新局面。(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沙城街道 李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