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留住美好乡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势在必得,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动力,生态振兴是保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充实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一方面,要强化人才引进。借助高校、科研院校等,让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人才走向乡村基层一线;鼓励从乡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带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对重点领域人才开展专业培训,鼓励乡村基层干部自我提升学习,不断提升乡村人才创新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打造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且能干事、会干事的乡村建设“主力军”。同时也要不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设置岗位晋升、工资福利等激励措施,激发基层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保障他们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权益,增强他们在乡村的幸福感、满足感。只有留下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是动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文化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方面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功能。乡村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一方面,要挖掘乡村已有文化资源。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乡村蕴藏着特色的文化资源,传统村落、特色古街、自然风光、田园景观,更有民族节庆、传统民俗。借助直播、旅游博主等流量,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品尝乡村特色美食,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乡村文旅综合体、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景区带动、节庆拉动、文旅互动,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让乡村群众“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另一方面,立足乡村文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建设文化阵地,打造农家书屋等文化、休闲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村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化新活力。
乡村振兴,生态是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做好生态振兴,要突出群众主体,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人,在推动乡村生态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发挥主体作用,广泛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垃圾处理,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组织建立专人环境整治队伍。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壮大绿色经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鼓励绿色消费。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好发展产业,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珍惜乡村的一花一木,一庭一院、一山一水、才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美丽乡村装扮美丽中国。
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乡村振兴关乎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唯有抓牢人才、文化、生态,精准发力,驰而不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年接着一年,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美丽乡村,成为中国土地上最靓丽、最耀眼的风景。(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人民政府 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