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促“良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会诗的美感,遵循礼的规范,运用乐的形式,孔子要求学生具有欣赏美的能力,也要讲个人美德,拥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儒家思想中对个人美育的论述,也说明美育对干部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对干部开展审美与美感的教育,是对干部精神世界的丰富,也是对其审美取向、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的培养。如何用好干部美育,以“美育”促“良政”?党员干部应当深刻理解美育的意义,化“视觉”美为“内在”美,用“思想”之美助推“发展”之美,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推动中心工作前进。
美育培养的是“审美”也是“三观”。《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开展美育,是对干部精神世界的丰富,也是对其审美取向、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的培养。党员干部需充分运用审美与价值观间的正向关系,将追求党性之美作为内在自觉,持续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美感教育本质上也是价值观教育,美感在心,方能通达事理,身正得体。广大干部要将美学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美育内容作为参考,向美好的品质学习,用美的理念、美的要求来提升素养、规范行为、完善自身。
美育追求的非“标准”而是“美感”。实践的课堂领域多、业务广,具体做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工程预期的效果是“整齐划一”还是“错落有致”,是“自然古朴”或是“现代超前”,项目的建设与更新时常陷入“审美误区”,如何避免决策失误成为干部的必修课。为此,河南省修武县的“美学”计划给了我们答案——美育的重要性在于让干部形成美的“共识”、美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嘱托:“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即干部要在决策过程中装上“美”这根弦,自觉对照美育内容、带着美学视角理解相关政策,将红色文化血脉、黄色风土人情、绿色生态理念等特色元素应用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
美育推动的除“建设”还有“发展”。如何将视觉之“美”转化为发展“美力”?习总书记曾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从干部美育、党群服务等“党建美学”起步,用美育的视角、美学的方式正面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干部当怀“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使命感,在为民服务中融入对“美感”的追求,在干事创业中实现“美育”的升华,将创新、体验与审美融入规划,美化、提升现有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同时注重提升美学“附加值”,让高美感的城市环境、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潮流化的消费业态等富有吸引力的美学手段成为干部优化集体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广泛吸引外资的重要举措,以“美育”孕育“良政”,用“美育”收获“美誉”。(上林垟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