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不止是“食有所依”
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占比23.81%。65岁及以上人口有9035万,占比17.72%。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我国乡村总体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党和政府很早就有所规划,为了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全国各地的“爱心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如今,老人们基本做到“食”有所依,那么,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我们就要考虑到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能“乐”有所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依”。
持续关心老人的“一日三餐”,让爱心食堂体现真正的“爱心”。爱心食堂的对象是老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懂得老人的需求,虽说众口难调,但毕竟事在人为,做服务就要让服务对象舒心、安心,“爱心食堂”“爱”字当头,一切源于“爱”、体现“爱”。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始终秉持“爱”的初心,经常能就爱心食堂的餐标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听取老人们的意见建议,并能根据大家的意见及时调整管理运营思路。对各类菜品单日要进行统一采购、层层把关,确保食材品质,让老人吃得安心、放心、省心。用餐过程中,服务要贴心,志愿者在引导老人有序排队打餐入座时要有耐心,能主动端菜送汤、询问老人是否吃饱.....让老人享受美食的乐趣的同时,也享受贴心的服务。
持续关注老人的“一日所需”,让爱心食堂不止止步于“食堂”。爱心食堂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将成为老人们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时刻,那么基层的党员干部要关注好这个点,运用好这个点,在这个点上尽可能的帮助老人们解决多方面的需求。爱心食堂就餐,不仅仅可以为老人提供用餐地点,更是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聊聊天,下下棋,缓解孤独和焦虑。对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和卧病在床的困难群众,要能组织志愿者每天按时开展上门送餐服务,实现服务民众“零距离”,并且可以向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整理家庭卫生等服务,解决这些自理能力不强的老人的眼前之急。“爱心食堂”还可以结合“我们的节日”,广泛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共建和美乡村”“生日会”“爱心理发”“文艺汇演”等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孤寡、残疾等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持续关爱老人的“老年必需”,让爱心食堂深入拓展到“生活”。年轻人需要生活,老人需要的也不单单是“吃饱穿暖”,老年人的生活依然重要。党员干部在关注老人吃喝住行的时候,也要关心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真正能够“无忧无虑”、“老有所依”。可以借助爱心食堂打造“多样化”服务场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关注老人的医疗健康,建设“贴心化”服务场景,开展老年健康服务行动。对一些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可以建立完善的帮扶政策,完善老年人权益。打造真正“适老化”宜居场景,因地制宜在爱心食堂周边打造适老化的老年人高频活动场所。丰富老年教育、文娱服务供给,深化老年文化、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让老人能够享受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陈林鑫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