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动”牵丝,做好偏远山区流动党员管理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近年来因为就业形式的灵活与多样发展,许多就业党员存在更明显的流动性大与管理困难问题。偏远山区由于自身地理区位条件,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与联系更加难以落实也更显出其必要性。
做好机构建设与信息汇总,在有序视角考察无序流动,培养流动党员“家”的意识。偏远山区流动党员一直存在向外流动人员多,回山区次数少、频率低,向山区组织汇报不及时等现实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山区党组织对于党员统一管理的工作进程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易导致党员的流失。因此,基层党组织就需要在事前进行流动党员的摸底登记,做好流动党员“台账”。山区党组织可依托各村镇,建立流动党员的统一管理机构,对于各村镇的流动党员情况进行排摸、逐一联系,做好建档工作,同时也应落实定期的信息更新与汇总,充分了解当地流动党员情况。将无序的党员流动纳入有序的信息整理下,不错过任何一位党员,不仅是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更是为了让每一位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重视与领导。
拓展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在相同时间联结不同空间,给予流动党员“家”的培育。山区流动党员由于长期、常年在外,其组织生活的参与度不高,所受政治教育的缺失或将导致政治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客观上由于流动党员长时间不在当地,在党育上常有“被落下”的风险。在此层面就需要山区党组织丰富教育资源,发挥线上平台打破空间上壁垒限制的优势以及思考更有效的线下教育开展形式。在线上,可以利用好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资源进行知识宣传,定期使用相关线上会议软件进行学习教育;在线下,则可采用纸质资源材料邮递,组织就近红色基地参观,“红色家访”“送学上门”等活动,确保组织对于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和参与性。
完善结对帮扶与联系形式,在广阔天地获得亲近归属,唤起流动党员“家”的归属。唤起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是保障流动党员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屏障下,重塑这种“归家”感能提高流动党员参与管理、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山区基层党组织可通过组织在职党员与流动党员的结对,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提供定期关怀,为流动党员分享经验,同时也可以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当地的就业信息与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更能鼓励流动党员回山区就业创业。
流动党员始终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员的管理一个都不能少。让流动党员在管理中培养家的意识、获得家的培育、拥有家的归属感,为流动党员“牵丝”,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鲍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