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抓落实“三种功夫”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抓落实是干事创业的基本底色,是履职尽责的最美语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要把抓落实作为“必修课”,弯下腰去挑担子、心无旁骛啃硬骨,与困难较劲、和矛盾作战,努力让自己的人生饱满丰盈、行稳致远。
练好“无影腿”。愚蠢的行动,常常事倍功半;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四两拨千斤”。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在没有问题的时候想到问题的出现,在没有危险的时候想到危险的降临,善于从最坏处考虑、从最难处准备,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要擦亮“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政治慧眼,善于洞察海面上的“桅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端倪看趋势,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鉴别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要摒弃一成不变的“惯性”思维,打破因循守旧的“世俗”藩篱,充盈好奇心、探索求知欲,创新工作思路、钻研工作方法,敢接“棘手活”、敢趟“深水区”,在逢山开路中打开新思路、在遇水架桥中勇攀新高峰。
练好“梅花针”。“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实践证明,越是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想问题、谋发展、做决策就越要注重纲举目张、分清轻重缓急、排出子丑寅卯,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直击要害,一个螺丝一个螺丝紧、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盯,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裂,忽视微乎其微的小事,忽略不足挂齿的小节,就会“小不忍则乱大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要甘当“最小角色”,避免“一夜成名”的想法,放下“官架子”、多掏“心窝子”,把小事当作进步的阶梯、把小事当作成长的摇篮,涵养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从纷繁中理出头绪、从杂乱中找到规律,把群众的每一件烦心事、闹心事都变成暖心事、亮堂事。
练好“铁沙掌”。敢于较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善于碰硬,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抗风沙、治内涝、斗盐碱,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廖俊波“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夙夜为公、殚精竭虑,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被称为人民的“樵夫”。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复杂问题不能躲、遗留问题不能推、惯性问题不能怕,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之业;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将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变成心中想的、手中干的,巧抓落实、细抓落实、狠抓落实,才能不断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邱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