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时评 > 正文

党员干部要多接“地气”暖“民心”

2024-01-17 13:02:12 | 来源: 四川省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枣山街道办事处

“接地气”,这一2012年就火起来的“网络流行词”,最早可追溯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传承这一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把“接地气”作为服务群众、落实工作、改进作风的重要途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语言上、政策上、作风上“接地气”,成为群众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

立足基层,在语言上“接地气”,讲点“土”话。“接地气”就要熟悉一些乡村俚语、街头闲话,听得懂群众说什么,搞得清群众想什么,摸得准群众要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与正在田里干活的乡亲们拉起话来,村民高治周回忆起当时那一幕,感慨地说:“总书记能听懂我们的陕北土话。农民的生活,他都懂着咧!”可以说,能讲善用一口流利、地道的“土话”,是帮助我们拉近群众距离,提高与群众沟通效率的“金钥匙”,反之如果一味地说官话、打官腔,不仅让群众听得耳朵受罪,干部也讲得口干舌燥。因此,党员干部要练好“方言土语”,不仅要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多站在群众的立场,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更要学会拉家常,多聊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家庭琐事,多谈谈住房、上学、看病的大事难事。其次要说贴近百姓的“土话白话”,将“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将“理论观点”转换成“朴实道理”,真正用“土话”把准群众“脉搏”,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了解群众。

深入基层,在政策上“接地气”,掌握“土”情。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属于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什么?就必须接地气、通下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熟悉群众,获悉人民群众最真切的需求,方能“对症下药”,制定最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法规。党员干部要带着真心,多深入基层,多倾听群众心声,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去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扬好调研精神,通过召开群众“坝坝会”、田坎“龙门阵”、车间“小课堂”等“接地气”的方式,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使各项实时政策和民生措施真正符合广大群众需求、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此做好群众工作才有目标、有抓手、有举措,也才能更好做到接地气、贴民心、顺民意。

扎根基层,在作风上“接地气”,树立“土”样。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干群“鱼水之情”的构建。对群众而言,人民公仆的“好模样”,是如同“草帽书记”杨善洲、“为民樵夫”廖俊波、“太行愚公”李保国一般,是脚下有泥、身上有泥、心中有泥的土干部,是能和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的土干部。党员干部要下基层、进家门、办实事,广泛地吸收“地气”,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自觉脱下“官老爷”着装,放下“衙门”做派,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多在群众炕头坐一坐,多去生产车间看一看。铭记“实干方能兴邦强国,实干方能为民富民”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只要是为人民谋福利、增福祉的事情,就想方设法地干、脚踏实地地干、不求回报地干,将“实干为民”落实到每一个角落,这样从泥土地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才是群众认可的新时代的好干部。(何军强)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