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全面深化改革” 提振“四个自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5000余字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53次,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是历史和形势的必然,广大党员干部要提振“四个自信”,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中走好改革开放之路。
道路自信贡献中国方案。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们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专制独裁的官僚制度、计划经济道路等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1956年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也遭遇了一系列曲折,最终我们重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时代发展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个接一个的辉煌筑牢了中国道路自信的基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成功,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理论自信凝聚中国力量。“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一百多年来,我们根据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和时代特点,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完美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为我国在百年变局中稳步前进提供精神力量。从小小红船走向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蛟龙入海、神舟归来……我们党带领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用中国实践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大问题。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推动、人民的选择让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也正因为来源于实践、根植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独特的真理伟力与强大的实践威力。
制度自信创造中国之治。“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最大优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5000余字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出现频率高达53次,不仅体现了全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更是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不断探索。“国之兴衰系于制”,治理效能是对制度最好的检验,从“打赢人类历史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到“大国重器的纷纷亮相”,“中国之制”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奠定中国底色。“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以前总有说法说“国外天空更蓝、月亮更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穿上了汉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我们开始从容地相信传承了千年的灿烂文明,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基于开放、包容、和谐、创新等内在特质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的文化自信顺利凝聚了14亿人的价值共识,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坚定“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让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底色”,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空间。
我们不仅仅见证历史,我们本身就是历史。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将是历史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天安门上的标语终将在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笃信不怠、久久为功的努力下成为现实。(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