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改革 绘就“民生新图景”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改革的“含金量”,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坚定“人民至上”让改革开放的效能与活力全面激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中,各级组织将继续保障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愿景”变为“民生实景”。
执“普惠之笔”,“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化分配,到改革开放的共同富裕,在这条“上下求索”之路上我国始终确保改革发展成果能够广泛而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对于“普惠”的始终坚持与共产党是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惠民举措落地、教育医疗改善、交通网四通八达、生态环境向好……在各类政策的出台落地中,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继续锚定“为了人民”的“中心点”,规划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坐标”,通过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带领人民谱写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
执“基础之笔”,民生为本、服务至上。“稳”是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稳就业、增收入、补短板、促公平……一项项民生制度改革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十项暖民心行动”把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春风行动”将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乡村振兴”再绘农村和美画卷,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在改革的“润物细无声”中向上向好,将“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书写到各个民生基本领域。“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发展“快不快”取决于基础“稳不稳”,改革的“精雕细琢”把平衡着百姓生活的“变与不变”,在“稳固地基”上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为“强国梦”不断续集前进动力。
执“兜底之笔”,“民之所望,改革所向。”8年持续奋斗,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实现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革以“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兜底社会民生。“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通过几十年的改革攻坚,我国建设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推进构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桃花源”。犯其难而图其至远,改革的“大刀阔斧”始终砍向社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以百姓“急难愁盼”为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将一个个问题转为切实可行“改革清单”。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将坚定“为造福人民而改革”初心,在化解“民之所急、民之所愁、民之所盼”上出行动、见真章。(范岗镇 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