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时评 > 正文

当一粒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5-01-23 16:15:27 | 来源: 北京市西城区委组织部

“我就想当一粒种子,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种出希望,这就是我的价值。”这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刘小京,在《榜样9》专题节目中发自肺腑的心里话,质朴的情感,真挚的情怀,映射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党员干部要从刘小京身上汲取动力,当一粒为民造福的种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群众的钱袋里,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刘小京常说:“搞农业在屋里肯定搞不好,一定要上田野里去,向自然学习,向老百姓学习,要解决真的问题。”他反复告诫学生,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搞农业科研要到一线去,走进田间地头。他事必躬亲、言传身教,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情、了解民意,虚心向人民学习,带领团队创造了地下咸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曾经的盐碱滩变成了现在的米粮仓。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党员干部要像刘小京一样,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更好把握发展规律、破解民生难题。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刘小京坦言:“治理盐碱地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喜欢才能坚持住,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创新。”他33年寒来暑往,与盐碱地“打交道”,苦心钻研,拼搏奉献,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接“烫手芋”,创造了一整套好方法,攻克了科技让粮食增产的一道道难题,为缺水盐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要接过刘小京敢为人先的“接力棒”,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把奋斗梦融入民族梦,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凝神聚力、勇攀高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争分夺秒开辟新领域,矢志不渝探索新路径,推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突破突围、再上台阶。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刘小京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老百姓都说好,这就给了我们鼓舞,所以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他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紧贴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想办法、蹚路子、解难题,让千百万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得到了实惠,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最有发言权。要以刘小京为镜,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凡事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把老实做人、做老实人当作人生信条,沉下心来抓落实、扑下身子抓执行,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把群众笑脸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试金石”,把好实事实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党员干部向刘小京学习,就要选择做一粒种子,把根深深的扎在泥土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向阳而生、向上成长,默默耕耘、埋头苦干,用自身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单晓东)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