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拂沃野,乡村振兴绘新篇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全国两会再次为深化改革、实干奋进注入澎湃动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乡村振兴锚定了清晰方向。2025年,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收官之年,这片广袤的土地正迎着改革的春风,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向改革要动力,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改革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钥匙。从土地制度创新到集体产权改革,从完善农村金融到优化公共服务,每一项改革都在为乡村松绑赋能。近年来,土地流转加速推进,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本”;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正是要以制度性突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要素流动更畅通、资源配置更高效。唯有以改革为犁,深耕土地、深耕人心,才能让农村成为充满机遇的热土。
向创新要活力,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振兴的路径正在被重新定义。智慧农业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让田间直达餐桌,绿色技术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从盐碱地上的“海水稻”到戈壁滩里的“植物工厂”,从“云上种菜”到“区块链溯源”,创新正在重塑农业的形态。未来的乡村,必将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产业共生的活力之地。
以融合促共赢,绘就共同富裕“丰景图”。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腰包更鼓、生活更美。这需要跳出“就农谈农”的思维,推动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利益融合。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证明,当乡村成为创业园、后花园、文化园,农民便能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文化饭”;贵州“村超”的火爆启示,乡土文化也能成为流量密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是要以融合思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乡村的每一次蜕变,都印证着“改革者进,创新者强”的真理。站在2025年的关键节点,我们更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两会的政策蓝图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当改革的春风拂过每一寸土地,当创新的种子在沃野生根发芽,一幅农业稳固、农村繁荣、农民幸福的振兴画卷必将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张书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