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乡创人才队伍 绘就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今年,“壮大乡创人才队伍”成为全面关注焦点。从“土专家”到“新农人”,从“田秀才”到“乡创客”,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离不开人才的挥毫泼墨。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唯有以人才为笔、以政策为墨、以实干为纸,方能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让希望的田野绽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芳华。
引才聚智,打造乡创人才“强磁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乡村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当前,乡村面临人才外流、结构单一、创新不足等瓶颈,亟需以更开放的胸怀、更精准的策略广纳英才。一方面,要立足本土“挖潜力”,通过建立“在外优秀人才智库”、开展“人才普查”,深入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隐性资源”,将其纳入乡村振兴人才梯队;另一方面,要放眼四方“引活水”,依托政策红利与产业优势,靶向吸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特派员等群体返乡创业,以“乡情牌”“事业牌”“政策牌”三管齐下,搭建“引凤归巢”的桥梁。如浙江通过设立“乡创人才驿站”,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扶持,成功孵化百余个特色农旅项目,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育才筑基,锻造乡创人才“硬实力”。“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引才仅是第一步,育才方能行稳致远。乡创人才的培养需紧扣乡村实际,构建“理论+实践”“传承+创新”的全链条培育体系。一要聚焦产业需求“精准滴灌”,围绕现代农业、电商直播、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田间课堂”“云端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搭建实践平台“淬火成钢”,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推行“导师帮带制”,让人才在基层一线经风雨、壮筋骨。探索“人才+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掌握现代化种植技术,让“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三要弘扬工匠精神“传薪续火”,鼓励非遗传承人、乡村手艺人设工作坊,以“老带新”方式激活传统技艺的创新活力,让乡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留才暖心,厚植乡创人才“生态圈”。“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人才引得来、育得强,更要留得住、用得好。破解乡村留才难题,需以“硬保障”托底、以“软环境”润心,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物质层面,要完善政策“组合拳”,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消除人才后顾之忧。如推出“乡村人才安居计划”,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免息贷款和购房补贴,让人才“安居”更“乐业”。精神层面,要营造尊才重才“新风尚”,通过设立“乡村振兴贡献奖”、举办“乡创人才风采展”,增强人才的荣誉感与归属感。此外,还需以“事业留人”为核心,打造“人尽其才”的舞台,为乡创人才匹配项目孵化、品牌推广等资源,让“一粒种子”长成“一片森林”,形成“人才带项目、项目聚产业”的良性循环。
汇才成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当万千乡创人才汇聚成“雁阵”,乡村振兴便有了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面向未来,需以系统思维推动人才与产业、文化、生态深度融合,释放乘数效应。在产业端,鼓励人才领办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在文化端,支持人才挖掘乡土IP,打造“非遗+旅游”“民俗+电商”等新业态;在治理端,引导人才参与乡村议事协商,以“新思维”破解“老难题”,诠释“人才兴则乡村兴”的深刻内涵。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壮大乡创人才队伍既是时代命题,更是历史使命。唯有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定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识,方能激活乡村“一池春水”,让人才“金种子”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共同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亭旁镇 陈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