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需寻根究底,为基层减负
自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以来,形式主义和基层减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会议上强调: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可见破解形式主义是让基层减负的关键,要想铲除形式主义之根,探讨使其萌发的原因是绕不开的话题。
破追名逐利之心,迈脚踏实地之履。错误的政绩观是导致形式主义直接原因,因政绩观的偏差,将个人发展和评级荣誉放在了首位,为突出业绩表现,做出过度的形式展示以博人眼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导致基层工作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实效工作以外的表面工作,增加了基层负担。更有甚者颠倒了工作的本质,将面上工作重于政策落地,追求亮眼的形式表现却轻视了本质工作,反复从事无实质意义的形式工作也会导致公职人员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丧失。作为公务人员应当破除追名逐利之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回归本职工作,专注群众需求,听取民意所需,牢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殷切教诲。
树求真务实之风,促权责分明之效。错误的工作态度和行政能力的不足也会增加基层增负。首先,懒政怠政等错误的工作态度是形式主义的温床,形式主义或许是掩盖懒惰和工作失职最简单且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形式上的优秀表现应付考核,看似行之有效,实则“饮鸩止渴”,错误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思想信念的松懈,继而引发的形式主义和不良之风会直接导致群众获得感缺失,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公职人员应时刻警醒,自省自查,绷紧自律之弦,以树务实之风。其二,行政效率的不足也会导致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引起形式主义,“权责不清晰”、“层层上达,逐级请示”拉长了办事周期的同时加大了文件拟草、传递的工作量。对此,应当进一步规范明晰基层权责,因地制宜制定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稳步推进数字赋能基层工作,以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基层减负。
善监管考核之制,现基层减负之实。考核制度的缺陷也会诱发形式主义,过度的考核频率大大增加汇报、接待等工作任务,占用工作时间和精力。此外,不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形式表现上亮眼的工作汇报总是能在考核评级中突出,导致展示形式上的“内卷”,工作的出发点不再是基于群众需求和能否落实的考量,而是基于是否“眼前一亮”,是否“花式创新”,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引起形式主义的泛滥。同时不深入、不到位的考核,也会让没有实际工作成效的形式主义能蒙混过关,助长“侥幸心理”的滋生,让形式主义大行其道,让不良风气蔓延。因此考核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既不能不痛不痒,又不能过度考核,要做到“一针见血”。形式主义的铲除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考核制度也应是因时因地而制宜的,需要科学的常督常查才能让隐患消于萌芽。(选调生 朱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