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基层年轻干部:在泥土中扎根 于磨砺中绽放
在第135个国际劳动节的曙光里,有一群特别的身影值得我们深情礼赞——他们是行走在田埂上的90后、00后驻村干部,是耐心处理群众诉求的社区工作者,是带着科研成果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年轻干部:“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这群扎根基层的“后浪”,正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一、致敬扎根乡土的耕耘者:以青春浇灌希望的田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城市的霓虹与乡村的月光交相辉映,年轻干部们选择将人生坐标锚定基层。大学毕业的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刻在百坭村的山梁上,带领乡亲们用砂糖橘“甜”了穷日子;“95后”驻村书记李凯扎根滇西小寨,白天跟着老农用背篓背粪,晚上挨家挨户记民情,用 36本工作日志架起党群“连心桥”…… 他们褪去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村头巷尾的家长里短中读懂基层,在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中褪去稚气。
二、致敬攻坚克难的破浪者:在基层熔炉中淬炼真本领。基层是最好的练兵场,也是最大的试金石。面对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乡村振兴的新挑战,年轻干部们在热锅上蚂蚁的历练中强筋骨、长才干。在贵州深度贫困村,00后选调生王琳颖顶着村民质疑,跑断3双鞋、磨破10个笔记本,用直播带货让深山猕猴桃成为网红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中村,社区书记林浩源创新楼栋微治理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居民楼上,让20年的脏乱差小区变身幸福里;在西北戈壁滩,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张朝阳引进智慧农业系统,让盐碱地长出数字番茄,带动乡亲们年增收15万元……他们深知,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从第一次开群众会时的紧张结巴,到如今能蹲在门槛上和老乡聊发展;从面对复杂矛盾的手足无措,到学会用“枫桥经验”化纠纷于无形,年轻干部在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中,真正炼成了能干事、干成事的多面手。
三、致敬创新赋能的弄潮儿:用智慧点燃基层发展新引擎。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年轻干部正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破局者。他们带着知识储备和创新思维,为传统乡村注入现代活力:在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85后村主任助理周媛建立数字村务平台,让村民用手机就能办理医保报销、查询集体资产,把数据跑腿变成现实;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界地带,90后乡镇干部组建跨省青年突击队,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两地23项民生事项“跨省通办”,让一脚踏两省市的村民享受家门口服务;在革命老区延安,返乡创业的硕士研究生刘畅开发红色文化VR研学项目,让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体验传承革命精神,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吃上旅游饭……这些基层创客明白,新时代的基层工作不能只靠老办法、土路子,更要善用新工具新技术。他们用直播助农打破地域限制,用大数据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用积分制激活基层自治,让老课题有了新解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时代呼唤担当,青春闪耀光芒。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年轻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投身实践,锤炼过硬作风,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王叶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