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马克思辩证法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始终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主体,那就是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为我们以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攻关,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建设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推动应用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分为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在高校、研究院,需要理论研究者坐十年“冷板凳”;而应用创新的来源大都在企业,因为企业是产品生产的一线,技术应用的前沿,接受市场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创新都是科学家的事情,实则不然,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一线劳动者,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胡振球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在上海神舟精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十六年间,一直奋斗在特种车辆制造的一线,对于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的特种车辆的生产工艺和作业模式提出了诸多改进,获得了二十余项专利。由此可以看到,推动应用型技术创新是高素养劳动者的奋斗天地。
建设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赋能中华老字号产品。从古代的丝绸、瓷器,到现在的高铁、新能源汽车,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者辛勤和智慧的结晶。以前的中华老字号产品,靠的是手艺传授和秘方传承,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传承人而导致优秀的产品没有传下来,十分遗憾。同样,现在我们国家出现了这么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要是没有一大批高素养的劳动者投入市场,总有一天会造成这些当代的“中华老字号”传承失败。因此,建设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一是可以赋能中华老字号产品,让传统的技艺发扬光大;二是能够更好地打造出更好的当代中国制造产品,为以后的百年大计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高素养劳动者队伍,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前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走的是订单加工模式,靠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传统的优势逐渐减弱,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开始注重科技创新,往中高端制造攀登,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中国每年几百万的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为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制造业劳动者队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它涵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学材料等各类学科技术,若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储备是很难塑造产业竞争力的。高素养劳动者是制造业的核心要素、关键支撑,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劳动者队伍是重塑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魏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