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需驾好“减负”、“赋能”马车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为基层减负的鲜明导向。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和赋能,无疑是提振基层治理效能的两驾马车,将二者有机统筹,激励基层干部脚踏实地为民造福,催进人民群众立说立行配合工作,戮力同心,在接续奋斗中谱写新时代建功篇章。
卸掉“形式主义”包袱,披上“务实实绩”战衣,把“政绩好看”转变为“群众满意”,做到基层真减负。形式主义的根源是错位的政绩观,用徒有其表的形式代替扎下深根的落实,背离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建设的“拦路虎”。消弭形式主义的“遗留病症”,领导干部应摒弃利己思想,抛开富己认知,少些层层加码的“虚指标”,多些落地生根的“真任务”;少些走马观花的“假调研”,多些抓铁有痕的“真深入”,让抓落实成为一种责任、让真落实成为一种品格、让细落实成为一种能力,做一个基层干部信的过、人民群众聊的来的“父母官”,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当成为民造福的“服务清单”,真正以“火车头”的角色安心干事,引领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做到真减负。
摒弃“蜻蜓点水”之举,施行“踏石留印”之策,让“一点出彩”蜕变为“多点开花”,实现基层真赋能。若把为基层减负看作割掉一个“毒瘤”,那么为基层赋能无疑是插上一双“翅膀”。赋能,要走深走实,全面覆盖,不留任何死角。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减轻“柴米油盐”压力,调动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加强观念更新和培训教育,提升基层干部的干事效率和能力,减少“推诿扯皮”次数,增强为民办事的主动性;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提高基层干部的创新能力和速率,减弱“遇错就批”思想,孕育为民服务的创造性。要精准把握基层干部的学习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三项做法并驾齐驱落到实处,让所赋予的能量在广阔的基层天地大展身手,多点开花,书写好百姓期待的民生答卷,实现真赋能。
拒绝“厚此薄彼”之行,达成“齐头并进”之效,让“一舟独行”蝶变为“千帆竞发”,促进基层治理真增效。基层减负和赋能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减负可为赋能提供更多空间,赋能反过来能提高减负工作效率,二者应有机统筹起来,一体推进,不可顾此失彼。建立形式主义问题整改机制,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扭住不落实的事,拧紧“加压阀”,盯紧不落实的人,紧扣“责任链”,让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把减负实效惠及民生;优化基层治理百姓评价标准,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导向,自架”高压线”,把群众的“满意度”奉为改进工作的“标准杆”,提振基层治理信心,增强基层治理效果,真正检验赋能政策的实效,实现领导干部敬业、基层干部乐业、人民群众安业,不断以“勇”的担当、“猛”的劲头、“精”的功夫、“进”的追求当好基层的守护者,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奋斗华章。(朱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