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服务农村特殊群体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特殊群体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关怀对象,其服务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服务特殊群体的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精准识别、分类施策、长效帮扶,切实提升农村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夯实精准服务基础
做好农村特殊群体服务工作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机制。要依托“网格化+信息化”手段,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开展常态化摸排。建立“一户一档”信息库,详细记录家庭情况、致困原因、帮扶需求等关键信息。同时要建立季度更新机制,通过入户走访、邻里访问等方式及时掌握情况变化。只有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才能确保帮扶政策精准对接、不落一人。
二、创新分类服务模式,提升帮扶工作实效
针对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失能老人可推行“邻里互助+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留守儿童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关爱体系;对残障人士要重点落实康复服务和就业帮扶。要善于整合民政、教育、卫健、残联等部门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同时要注重激发特殊群体的内生动力,避免简单“输血式”帮扶,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等方式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三、构建长效保障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服务特殊群体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特殊群体帮扶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此外,要培育农村志愿服务组织,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互助的多元帮扶格局。
做好农村特殊群体服务工作,考验的是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特殊群体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刘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