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纪事之“龙城医派”中医张朝阳
——中医张朝阳:患者眼中的阳光
人物介绍:
张朝阳,1968年出生,安徽宿州市萧县人,张氏家传中医第十三代唯一传承人;华佗医学第七十三代传承人;国家非遗传承人;国家专长执业中医师、国家执业中药师。
现任萧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龙城医派”委员会秘书长、龙城医派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萧县华佗养生协会秘书长、萧县皇藏峪民间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一
为了做好“龙城医派”系列新闻宣传,在安徽省萧县华佗养生协会会长欧阳江南的带领下,我们和著名书法家杨继乾一行四人,走进了萧县龙山路990号鹏程小区西门《景灵医舍》,专访宿州市萧县“龙城医派”著名中医张朝阳。
走进张朝阳的“景灵医舍”,满屋子的病人在排队等着看病。挂满墙上的奖旗是那么地耀眼。有山东、河北、江苏、上海、河南、浙江的,有港澳台以及海外的。每一面奖旗的背后,肯定都有一段精彩的治病故事。
初识张朝阳,看模样不过40岁的样子。其实是1968生人。他肤色白皙,五官清秀中带着一抹俊俏,帅气中又带着一抹温柔,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身高少说也在1.77米以上,那黑亮的头发,斜飞的剑眉,一双智慧的黑眸,闪着神采。
此时,一位弓着腰的中年妇女在儿子的架扶下,正在接受治疗,据了解,患者是腰腿疼,常年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而且,最近几个月已经腰腿酸痛,几乎不能正常行走。张朝阳问清病情后,在她的身体某穴位上,快速刺针两三遍,不出10分钟,中年妇女原来不能下蹲和正常行走,现在竟然可以下蹲和正常行走了,引得大家连连赞叹“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张朝阳岀身中医药世家,自南宋起至今己传至13代。父母为了让他传承家族的中医事业,很小便让其跟随着中医。时刻叮嘱他要牢记行医的宗旨和职业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脱”。
自幼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下,张朝阳对中医有着过人的天赋和兴趣。三岁时,父亲便让他背医书记药方。随后,他更是常在中医文化典籍中徜徉学习,在夜以继日的苦读中,又通过进修培训,自此开启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医学习之路。
张朝阳常与医友为伍,与医书为伴。曾仔细研读过《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温病条辨》《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经典著作,其中《伤寒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医圣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基于此,张朝阳在日常的中医治疗中,大力弘扬仲景医药文化,始终坚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研究吸收古方《伤寒论》的精华,经几十年治疗实践,加上祖传中医技术和秘方,形成了特有的中医治疗方法。
陪同采访的萧县卫健委杜建军股长介绍:张朝阳还是华佗医学第73代传承人,他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也像华佗一样,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徐淮名医”。
二
张朝阳作为萧县民间中医名医,牢记医者初心,奋力前行。他性格沉稳,生活简单朴素,而对医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令人感动。他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谨慎,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得到了许多患者的尊重。无论是坐诊看病、抄方抓药,还是采药泡制,他从来不怕苦不怕累。张朝阳说:泡制一些药材的工艺,是非常繁琐复杂的,从药的选材到成品,有的需要熬制七天七夜之久,各个环节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徐州一位患者的女儿是有名的书画家,在某大医院里都没有治好他的病,经张朝阳三个疗程后,完全康复。书画家高兴地为张朝阳创作了一幅“神医华佗像”,淮北的一位老书法家因腿疼经张朝阳治愈后欣然为其书写对联:“效华佗技法针到病除,读时珍本草妙手回春”。一位康复的患者说:“张医师,就是俺们心中的阳光!”
张朝阳认为,医学经典是死的,病是活的,要从病人的得病特征综合分析治病,在学习好古典经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解决当下问题。要成为卓越的医生,不仅仅需要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难能可贵的是,从医30年来,张朝阳始终都是以真诚和热忱对待患者。
据了解,像有关乳腺、泌尿等很多疾病都涉及患者的难言之隐,很多患者在面对医生时,往往有意或者无意隐瞒病情,这就磨炼出医者精良的技术,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如何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让病人获得内心的愉悦,同样也是一件非常具备挑战性的工作。
作为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专家中医,虽然每次要面对复杂而繁重的诊治,但张朝阳始终保持着热心肠,用足够的耐心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在临床过程中更是“察言观色”,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微小的变化中发现疾病变化的本质。
“古人所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虽然我们做不了良相,至少能够通过行医为社会做点贡献。”张朝阳表示:“我走上中医之路,首先是家传。同时,也是我的痴情,看到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们因为缺医少药,小病变成大病。我就希望能为他们分担痛苦,虽做不成大事,至少可以做点好事。”
就这样,张朝阳立下了“为良医”的志愿,并在此后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践行。为民众解除痛苦,始终是他最大的动力和目标。
张朝阳在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时,更注重整体观念,参合地域人群体质成因,强调辩证施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病取得了满意效果。凭着对药物的深入理解和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的积累,在各种疑难病和亚健康病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失眠抑郁、慢性咳喘、脾胃疾病、肿瘤疑难病、妇科疾病等多种疑难杂症方面,张朝阳见解深刻,辨证确切,用药灵活,屡起沉疴,常常能起到独特的治疗效果,此外,他用中医理论分析和独特方法治疗疑难杂症,如乳腺、甲状腺、心脑血管、中风偏瘫、颈肩腰腿疼等疾病常有拨云见日之效。
三
中华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人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立在几千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的诊疗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避邪,是中医预防保健学的精髓。针灸是中医最常见的保健方法。张朝阳的从医历程,正是一部精于针灸、善用针灸的历程。有位病人一夜之间忽然面瘫,没法吃饭,只好用吸管吸流食。张朝阳几针扎下去,三次治好了病人。
张朝阳认为:治病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简单,中医把人体比拟成一个循环的小宇宙,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人体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实现的。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张朝阳总结了一百多种疾病治疗和保健的方法。他强调,治病和保健一定要因病、因症、因人、因时而异。对疑难病症,顽固性病症,尽量不要应用单一疗法,而应杂合以治,针药并用,提高疗效。
中医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而是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通过建立人体与外在环境、人体内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来消除疾病、恢复健康。中医追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古道岐黄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穷其所学,治病救人,不慕名利,德业双修,这就是张朝阳。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他对祖国的中医药学的传承更加充满了信心,他力争将祖国的中医药学,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发扬光大,让传统的中医国粹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做为张氏家传中医第13代传人,他挽车负重,砥砺前行,不负祖传中医药学传承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时代·中国之声》杂志副总编。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