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养生点点说
立夏,由暮春入夏,系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是夏季第一个节气。《礼记•月令》解释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之后,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养生保健应顺应季节变化而为之。需防养结合,以养生健宁。所谓防。首讲五防。即:
防感冒。夏天称感冒为“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热伤风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对于病情较轻时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两三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治疗。预防热伤风,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多变性。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防红眼病。此病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要坚持做到患者的洗漱和擦拭物品专用。尤其在集体场所,要做好隔离工作。预防红眼病的关键是,在高温高湿的初夏,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眼部保健,避免接触传染。
防皮痒。夏季天气潮暖,利于各种真菌、细菌繁殖生长,加上夏天人容易出汗,皮肤潮湿,如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真菌便会侵害我们的皮肤,引起皮肤癣病。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及公用生活用具,都可以发生传染。最常见的皮肤癣病是足癣即“脚气”,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人在出汗后没有得到及时清洗,真菌在皮肤上繁殖,形成丘疹、水疱、鳞屑等,损害皮肤。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尽量分开生活用具是预防癣病传染的重要措施。
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爽,夏季要使用爽身粉;勤洗澡并更换内衣,一定要穿皮鞋的男士袜子要选用棉质的,以利吸汗、透气;不要共用鞋袜、毛巾;尽量避免在游泳池、健身房等地方赤足行走。
防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繁殖、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控制菌痢的关键:一是早发现,早治疗;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饮食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山楂、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及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再说是夏养。俗语称"立了夏、把扇駕。是说夏日初夏己始,坚持做好五养。即:
养心。夏,初夏心当令。此时养心正当时。中医认为,吃苦味食物不仅清心火,还可养心安神。素日可多吃些苦味类食物。如,苦瓜、香菜、莲子等。苦味食物属寒凉清泻类,虽能清热泻火,但体寒虚弱者不宜食用。
养神。中医认为,立夏后,昼长夜短,人们作息时间要顺应气候,晚上睡觉时间可比春季稍晚些,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应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重视午休,午餐后小憩半小时左石。进入夏季后,气温逐渐升高,霉菌等病菌生长繁殖速度加快,所以应及时清洁居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度适宜,营造良好环境。
养体。中医养生讲究“冬藏夏放”,也就是说冬季要注意营养和能量的积累,而夏季就要多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立夏后,适当增加运动有助于激发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并有利于保持内心情绪平静,适当的排汗也是排出人体寒邪的有效途径。因此,夏天要适当增加室外活动,适当晒太阳,不要怕出汗,但是要防止剧烈运动而大汗导致伤津耗气,宜选择慢节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练八段锦、五禽戏、打太极拳等。亦可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锻炼,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华。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心藏神,心乱则神乱。因此,立夏节气后要注意调节情志,通过各种怡情养神手段使自己心情平静、愉悦,比如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垂钓等。心静则心火自安分,心安则神安,火安则身凉,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养气。中医认为心气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夏气与艾火的纯阳合在一起,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可有效祛除寒湿、疏通经络。一般人群立夏养生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艾灸大椎、心俞、膏肓、身柱、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命门等穴位,即可达到温阳驱寒的效果。入夏后,气候多湿热,身体容易感觉烦躁疲倦,脾胃及消化系统也容易出现毛病,除了规律作息和饮食调养以外,中医建议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穴位,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如经常按摩劳宫穴、后溪穴、间使穴等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养心作用;脾胃不好,可以按揉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等穴位。还可以夜间入睡前和早上起床前绕脐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提醒,立夏时节,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气温仍较低,要注意增加衣被;中午气温高也不可贪凉猛吹空调,以防受凉感冒。立夏后,各种细菌也迅速繁殖,在高温及细菌的双重作用下,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手足口病、皮肤病等疾病高发,要引起重视,有不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对饮食、水源管理,消灭苍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养生。从养生方式来说,在立夏时节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立夏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相对于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应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故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应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山楂、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及咸鱼、咸菜等。
立夏后,天气日渐炎热,体内消化酶活力减退,脾胃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变差,要注意避免刺激食欲而进食烧烤、麻辣烫等重口味刺激下饭的饮食。还要避免贪凉饮冷。经常大量吃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水果、饮料、冰激凌等。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预防的简单方法是,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注意。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出较多,气随津耗,人体阳气和津液易损。晚饭时可经常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养护脾胃,可谓一举两得。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夏季“暑易伤心”,高温天气易使人“心躁”。三国时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也就是说,夏天要使自己做到心静自然凉。保持心清气和、心情舒畅,切忌大喜大悲,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立夏。初夏。虽温度升高,但有不稳定性。雨水渐增、湿度渐增,养生生活需知时节而为、且巧好。渐近适应其变化,在常态养生生活中,寻求佳期佳时佳点,以养好生好生活、好生存而获寿宁。(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