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看品香包谈
端午节“香气”,能辟邪防疫。大多都会用到带“浓烈香气”的药材。诸如,佩兰、菖蒲、艾叶、粽叶、雄黄、苍术、白术等,用以防疫、除病,消杀虫害。
艾蒿。《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
佩兰。性味辛、平,归肺经、胃经、脾经,能芳香化脾、醒脾调中、发表解暑,用于治疗外感暑湿、湿温初起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佩兰的挥发油对流行性感冒病毒丽抑制。
菖蒲、艾草《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古代方士对菖蒲相当崇拜,认为“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菖蒲叶又被称作“水剑”,所以辟邪之功甚强。常与艾草一同置于门楣之上,以及厅堂之中,利用其浓烈气味,驱蚊虫、杀菌消毒。
菖蒲叶,辛、温,入心、肺二经,解毒疗疮、杀虫。治疮疥、麻风、黄水疮。《本草纲目》中就有端午节插艾用作辟邪防疫记载:“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户上,祛毒气。”《本草纲目》云:“此草(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古代人称艾草,“乂,治也。”午节,还可以给家人做个防疫病的香囊。香囊又香袋,又香包。
香囊示义。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将药物佩戴在身上,让药物成分经过口鼻、皮肤、经络吸收,起到阻挡毒虫污秽、防御疾病的功效。香囊历史起源悠久,屈原在《楚辞》中就记载以香草作为佩戴物的场景。考古,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用中药制成的香袋、药枕。亦有华佗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装入花雕制成的香囊,悬挂于屋内用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至今,民间仍有流传“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其实,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多是: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冰片、藿香、樟脑、陈皮、薄荷等,一般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等功效。医学研究证明,这些药含有大量挥发油,具抗菌、抗病毒作用,且对防蚊驱虫有作用。
香囊配制。林林总总。概十方:
一方:甘松100克、山奈60克、白芷60克、苍术60克;
二方: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砂仁、蔻仁各5克;
三方: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
四方: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
五方: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
六方:苍术30g、川芎30g、辛荑20g、山柰30g、草果30g、白芷30g、细辛15g、艾叶15g、薄荷20g;
七方:公丁香150克、甘松250克、白芷500克,山柰300克;
八方:白芷100克、甘松100克、山柰100克、公丁香20克、檀香20克、陈皮150克;
九方:公丁香100克、白芷100克、山柰100克、甘松100克、檀香100克、陈皮100;
十方:丁香、艾叶、白芷、苏叶、薄荷、石菖蒲、藿香、金银花各10克(驱蚊)。
注示:以上可依实任选一方,药料研细末并过筛,装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佩用时香袋距离鼻孔越近则效果越佳,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囊之妙解:不仅提神醒脑,还可驱虫祛邪。香囊功效为:
防感染。防治呼吸道感染,是因为把一些解表的中药研成细粉装入香囊,挂胸前或睡觉放置在枕头边,能起防治呼吸道感染、流感作用。
驱虫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佩戴香囊以避邪除秽。有些芳香类中药含有挥发油,蚊虫不喜欢其气味,将中药制成香囊佩戴、便驱除虫害。
益医鼻炎。改善鼻炎症状是其主要功用之一。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为鼻炎所苦,其实用辛温通窍的中药研磨成细粉,混匀入香囊,带在身边常闻,能获良效。
健脾开胃。因暑、因是,不少孩子厌食、身体消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这也可以通过佩戴香囊来改善。就是准备一些气味芳香、具有健脾理气的药物研成粉,装入香囊佩挂于胸前,有健脾开胃作用,能获得改善小儿厌食的效果。
安神扶安。缓解焦虑、安神助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用辰砂装囊,戴身及髻中,用治不寐的经验。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之芳香之气,通过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经过肺的气血交换进入体内,调节脑部血液的循环,能达到疏通气血的功效,刺激大脑前叶分泌释放荷尔蒙,舒缓神经,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注示《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妇女制绣袋绝小,贮雄黄,系之衣上,可辟邪秽。”古人会将雄黄放入香囊中,随身佩戴,以躲避五毒、蛇虫鼠蚁的侵扰。雄黄,含有硫化砷,通俗一些就是有砒霜的毒性,并含有汞,能杀菌驱虫。
香囊。一种多样,品类多多,包容各异,功能多多、用则有别。夏日,乃至素日,作好,选好,用好、用当,益康宁。(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