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脏知用话康宁
古往今来,中医讲的五脏是脏象也是脏器。讲脏象,指明五脏六腑的位置、形状、结构和生理组织。强调五脏的功能和脏象,强调其整体性,很有道理。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五脏发生问题,一定会在手、脸、唇、皮、发(爪、面、唇、皮、发)上表现出来。如耳垂下沿的横线是冠心病沟,病重沟就深。这只是中医讲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一个例子。脏象客观存在, 直接反映脏器功能变化,包含全息学要素,很有前瞻性。就五脏脏器功能而言,五脏密不可分,每个“脏器”功能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以至殃及全身。
共识共知,共力同功。人体五脏的主要功能。即:肝主疏泄,主全身气机的疏泄,即气的升降出入。另外肝负责排毒,藏血和藏魂。气为血之帅,肝气不舒,或者会导致肝阳上亢,造成高血压;或者会导致肝气郁结,造成月经不调和乳房胀痛。民间有一种说法:女子以血为本。由于“肝藏血”,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另有“男子以肾为先天”。中医又有“肝肾同源” 的说法); 心主神明(思考)、主藏神、主血(即血的流动,提供全身的血)。人的精神恍惚,甚至精神病,都可以通过看中医吃中药得到改善。五行歌诀中“汗为心之液”,心情紧张会出汗。同理,汗出多了伤心气,对心脏也会不好;脾主运化。脾主全身水与谷的运输消化。脾主统血。“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些经典的说法表明了,脾不仅可以生对人体好的“气血”,如它的运化失常,还可生坏的“痰湿”。脾为脏,胃为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因此有“肝随脾升,肺随胃降”的说法。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如前所述,中医的脾就是西医的胰脏,负责消化; 肺主气。肺为一身之华盖,朝百脉,司呼吸,负责提供新鲜氧气。另外肺为水之上源,负责通调水道。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为水之上源。空气的水分会被肺吸收。肺燥会引起咳嗽,所以冬季空调取暖,室内应使用加湿器。肺通过宣发的功能,把水谷之精微疏布到全身。同时把废液宣发成汗,或者肃降成尿,排出体外。遇到水肿的病人,在利尿的同时宣肺,如同提壶揭盖,加大压力,有利于排尿。另外,肺主皮毛,人的皮肤有病,可以吃宣肺解表的药。古人讲“肺主治节”,也就是说呼吸的节律与心跳的节律相关。毋庸置疑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只发生一次的是事件,发生多次的是现象,不断发生的一定是规律。与肺相关的所有这些客观现象和规律,值得去思考,去悟道其理;肾主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纳气,精生髓,髓生血。肾气是水谷之精气,不是氧气。氧气是有形之气,精气是无形之气。肾主排水和生殖。肾负责水的过滤,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五脏各司其职,又相互相功,知之大有好处。
识之五脏,扶本強功。广义的讲五脏,调神强身健体。而立义基础理论里的神的含义,可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就广义而言,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率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就狭义而言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在古典的《黄帝内经》里则多处提到神。灵枢·本神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板·平人绝谷》明确指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神者正气也。先天之精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神虽生来有之,但之后的发展活动是要依赖于后天的精微物质充养。《素问·六节戴象论》云“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生。”《素向·六节藏象论》记载:“气血宣行,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神的后天滋养源泉,先天之精的丰盛再加上后天之精的充养,人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如,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认为心在五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构建了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中首次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苟子·解酷》云:“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神为五神之首,调控四神指心具有主率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及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思维意识活动在脑不在心,脑主神明更为贴切。事实上脑的功能离不开心脏对其血液的输送及营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实病可渐近累及心脑,而心脑在病理上更是息息相关五神藏理论。五神藏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载;“故神藏五形藏四。“神藏五”即指藏神于五脏,《灵枢本神》载:“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五脏所藏精、气、血、津、液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神的活动又通过对五脏功能调节而化生精气。五神、五脏、五志是构成五神藏理论的基本元素,五脏神既是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换言之,人的所有精神情志异常类疾病,首要为调神,精神情志是五脏神机的外在表现。调神要从调五脏人手。临床很多疾病,如中风、脑炎等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异常、认知障碍,如安想、多动、思维混乱等问题,这类疾病不能单纯的从脑主神明考虑而要从五神脏的角度考虑进而指导。辟如说,小儿多发的病毒性肺炎,中医将其归为“温病”范畴,患者表现为突然疾病暴发,气机升降不利,五胜功能受损,而小儿五神脏调节能力减退,御神作用失说,神无以依托,进而导致形神俱病,患者表现出来的虽是神志异常,实则五脏神机失用,辨治时当深入结合五神与五脏的关系,以神为本,辨证五脏的虚实,“神”“藏”同调。调理五脏,养生保健生活上也有各种失神的表现可以间接反映出其所属五脏,多梦、梦魇,甚至梦游之状及思维散乱,谋虑不能是肝不藏魂的“失魂表现;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易致肝气疏泄不及而都结;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感觉迟钝,动作笨拙思维缓慢。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恐惧不安,肾志亏损,脾不藏意,肾不藏志,意志外场,封藏失司,则出现记忆减退,腹胀飨泄,四肢不举.精神恍惚,闷闷不乐等症状。如此种种,可以通过知之五脏之功用,调理五脏之职效来御神,也可以通过调理情志来调理。
知脏功调脏能,通调合和抉本。人生欲长寿,当神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里所言脏是神中元,所言神是多元。多元于脏能,执脏于多元素之功。换言之,既要顺四时阴阳,满五胜神志,又要控制各种“欲望”。李东垣在其《脾胃论》里提到:“安于淡泊以养肝气,少思以养心气:寡欲以养肾气,省言语以养肺气,劳逸适度饮食有节,以养脾气。常言说的好: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季季养脾胃。而养一脏辅多元,多元养扶本元。由此说来“精神意去与脏腑四时阴阳有着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五脏与五色五味情志趣向有着直<间>接的因果对应关系、应对其进行全面调摄;一料一物、一技一功、一餐餐餐的有效运营,才能取得养生效果;人与环境、与心态、与素质、与本元都受极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必倾全心力、举全要素、行多功用、力全方位,在环环扣扣、点点滴滴、招招式式上下功夫,日复一日事半功倍。由此而言:五神中分属五脏,五脏与神志活动密不可分。五胜为五神提供物质基础,五神对其可反向调节,五脏形为神所依附,五脏神为形之所主。在医养及生活中处理好五神同五脏的关系,端正五色五味五形五体归经对应相宜相生,准握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㫑、五菜为充的四五法则,应时应地应人应是的正道生活方式,严格生习惯,自主生活养生,是调理好心身关系的关键所在。多元如一,多脏执一,多法举一、多措合一,为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聪明的智慧,奋揖拼搏,进取奉献,拥抱幸福康宁。(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