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五体健舒
说到生活养生,人们会对吃喝,动静,睡等的衣食住行动有较为深刻的见的,甚至人人都有各自的经验可谈。但情生情养就显的少了些。其实,想想气乃至情志是健康之本,又是万病之源。如是说情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举足轻重,且万万不可小视的。就情志与脏脏的内在关链而言,是需引起高度重视且敬力的。
一是悉志知脏。五志指喜、怒、思、忧、恐五种不同情感,可由五脏气化改变而随之出现情感变动,《素问·天元纪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举痛论》中“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七情,七情实际上对五志的发挥。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 ”情志:“情”并非凭空而来,与性、欲、心与物的关系关联尤为密。“情”受“性”到“物”的刺激,再经过"心”的所取而显于外的各种情感的表现。“志”可代指情绪、情感,多具意向性心理活动。由此说来:五志、七情是由于脏腑与气的变动而产生;反之,气出现问题可因为五志、七情所致,情志太过影响脏腑。"五神"是指神、魂、魄、意、志,是五脏的精神活动的表现。《灵枢·本神》中:“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趣读灵枢经》—额滴神呢?神、魂、魄、意、志称五神、五脏神。读《千金要方》原来这五脏神还有各有各的名字。“(心)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肝)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号为意脏”“(肺)神名鸟鸿,主藏魄,号为魄脏”“神名㵱㵱,主藏精,号为精脏”。哪《云笈七签》:“念肺色正白,名曰鸿鸿,七日。念心色正赤,名曰呴呴,九日。念肝色正青,名曰蓝蓝,三日。念胆色正青,名曰护护,三日。念脾色正黄,名曰俾俾,曰日等。
二是志与脏的互约。五志对五脏过则伤身体。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悲、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过用或失控则易导致疾病,是致病因素。《素问·举痛》特别指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即:
一一[喜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过喜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一一[怒伤肝]中医讲,肝气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一一思伤脾]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会受到一定损伤,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会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一一[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都会伤及到肺,“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
一一[恐伤肾]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善于调摄情志,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抵抗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要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行导引按跷,首先需要医者有深厚的导引练功基础,在一种潜意识高度入静的放松状态,或捉腕持手,或捉踝持足,对病人身体内脏腑、经络、筋骨、关节、皮肉等进行深层次的调节,再辅以点穴、拍击、拂、爪、劈砍等刺激。通过外治而通脏腑,继而实现调情志效果。
三是缉集情志调养。时下,一提及养生很多人一提到养生,下意识就认为是解除身体疼痛不适,诸如颈肩腰腿痛之类,或者驱寒排毒去湿气……殊不知情志养生才是最高境界的养生。《黄帝内经》开篇即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何来?”一个人如果能做到精神内守,无欲无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怎么会生病呢?情志养生看似无聊无趣,和主流认知大相径庭,但深入其中,却发现这是一条通往理性养生捷径。
环态一一环境疗法“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平天气。……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环境景物、崇高品德和良好性格的榜样,和谐的心理气氛,均可收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静功一一静坐稳绪。《庄子·在宥》曰“元视不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通过静坐或静卧,排除心内的思虑,消除外界的干扰,不被疾病所困惑,使精神以舒畅。
行动一一主动行动。主动行动受心理主使,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心理活动。“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站桩、八段锦、五禽戏等均属行动治疗。通过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调节内部气机的升降开合,从而达到导气引体、调畅气血的目的。此外,琴棋书画也是值得选项活动。
引练一一调身倡道。调身疗法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外治法优于内治法,而导引按跷又在外治法中占有首要地位。进行导引按跷,首先需要医者有深厚的导引练功基础,在一种潜意识高度入静的放松状态,或捉腕持手,或捉踝持足,对病人身体内脏腑、经络、筋骨、关节、皮肉等进行深层次的调节,再辅以点穴、拍击、拂、爪、劈砍等刺激。通过外治而通脏腑,继而实现调节情志的目的。
语言一一语调语言。合适的言辞,以及说话的方式,对心理、生理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医生和病人的交流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直入人心,使病人的情绪得以宣泄而出;或转换思路,消除顾虑、使的病人的心结得以大清大解。
情志一一以情制情。情志同五脏一样,也有相生相克。拜读《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并主张“以恬愉为务”调节人的情志,为以情制情法奠定理论基础。
诵法一一经典诵读。前面说过,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故诵读的方式本身就能够调整心中智识与脾土意识;其次,《黄帝内经·素问》指出: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说明五声五脏有相应配属的关系。中医治病之前首先要望闻问切,通过声音可以发现身体的状况,同样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再次,选择诵读经典,是与先贤的人生智慧对话,可以使人知事明理、提振正气,德行润身心。
如是说来,五志与五脏,互因互果、互促互助,且自有主导、主导为一亦影响与带动其它,进而危机人体康宁。悉五志及及其五脏,调五脏及及及五志,在多元如一,链式调养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用功功助人的健康寿宁。(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