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之友 > 健康 > 正文

《夏至九九歌》缉说

2024-06-27 08:58:09 | 来源: 中廉导刊

悉知识。回归自然,天道自然…。夏至也“数九”《夏至九九歌》:让人们了解夏至后81天的气候的变化的情况。而说到哪“数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从冬至开始的九九歌。然而夏至也有“数九”的习俗,这就是“夏九九”。与“冬九九”相对应,“夏九九”是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形象地描述从炎炎夏日到逐渐凉爽的秋天的天气的变化。构成《夏至九九歌》词汇并不多,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都能将其流利地唱出来。歌谣生动而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夏至后的八十一天的气候变化,说得明明白白的。不得不说,老祖宗智慧了不起。

悉渊源。关于《夏至九九歌》的源起与流传。“夏九九”的歌谣,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的一座禹王庙的正厅榆木大梁上,就刻有这首朗朗上口的“夏九九”歌谣。而据说这座禹王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中可以略窥到,《夏至九九歌》具有传统的文化历史底蕴。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夏至九九歌》并非只有一个版本,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域辽阔,且南北跨度大,这就导致气候、物候差异非常明显了。所以,在不同的地方,《夏至九九歌》有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歌词的内容上,也可能体现在歌谣的旋律和节奏上,亦或者皆有。例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夏至九九歌》就有多个版本。其一首是这样唱的:“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这首歌谣与湖北老河口市的版本相比,虽然大体结构相似,但在具体描述上有所不同,更加突出了该地区夏季炎热、秋季凉爽的气候特点。当然,在古代的诗词中也有关于九九歌的描写,可以说正是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夏至九九歌》的内涵和外延,意味至深。

悉涵意:《夏至九九歌》对生活影响:

一一从气象学的角度说,虽然现代气象学已经能够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但《夏至九九歌》放在当下仍有参考价值。《夏至九九歌》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在没有现代气象仪器的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风、雨、温度等自然现象,来预测和判断天气的变化。如今,我们大体仍可以通过这些简短的文字总结,窥视到夏至之后,数天乃至于数月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具一定指导作用。

一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夏至九九歌》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对夏季天气的观察和感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农耕文化。可以想象一下,在以前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天气可是关系到粮食收成的大事儿。夏至到,盛夏始,庄稼也开始猛长。那时候的人们每天得瞅着天气来计划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而《夏至九九歌》其实就像是个农业小助手,给人们提个醒儿,什么时候该干啥农活。所以,《夏至九九歌》实际上也是一部指导农业生产的“农历”,帮助把握农时,合理安排耕作和收获。而这些歌谣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也是研究古代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资料。

一一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说,这些歌谣是通过大家口口相传或者文字写下来的,在民间得到了广为流传。这些歌谣就像是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紧密地连在一起。而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歌谣,可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文化。

一一总之总识:《夏至九九歌》不仅是一种气象记录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从夏至开始数九,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些歌,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今天,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悉是是: “九九歌”最初是为了记录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天气变化而创作,被称为《冬至九九歌》。然而,在中国广大地区,人们也根据夏季的气候特点创作了《夏至九九歌》。这些歌曲不仅描绘了夏季气温的逐渐升高、物候的变迁,还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成为了解夏季风情的重要窗口。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流传的《夏至九九歌》各具特色。这些歌谣大多以夏季天气变化为线索,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形成了各具韵味的版本。它们或描绘夏季的炎热与潮湿,或赞美夏季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人们对夏季独特感受和理解。

一一在宋代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的记录就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为:一九加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一一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也刻有一首《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首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一一北方某地《夏至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热浪滚滚袭;四九三十六,田间汗如雨;五九四十五,烈日烤人苦;六九五十四,河中洗澡宜;七九六十三,夜晚才微寒;八九七十二,清风送凉意;九九八十一,秋意渐来时。

一一南方某地《夏至九九歌》:一九和二九,炎热似火烧;三九二十七,汗水浸衣袍;四九三十六,蚊蝇嗡嗡绕;五九四十五,绿树成荫处;六九五十四,荷塘月色美;七九六十三,晚风送微凉;八九七十二,萤火虫飞舞;九九八十一,夏日渐远去。

一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老的《夏至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一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新《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温升高,摇扇风扇开空调;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悉之知之。 总而言之各地“九九八十一天”的《夏至九九歌》不仅记录了夏季的天气变化和物候特征,还融入了丰富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这些歌谣不仅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夏季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加重视对这些传统文化。不论哪一种版本的“夏九九歌”,其实都是祖先留下的生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的规律。而规律是违背不得的,谁胡来,谁胡整,到头来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而回归自然,顺应天然,道法自然,自在泰然。(齐结存)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