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汗温暖中医缉荐言
应伏知汗知因。伏暑伏暑,蒸蒸煮煮,汗水滴滴,汗串珠珠…。汗。汗水,也称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由于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称知觉发汗。此时发汗区域分布广,全身各部位皮肤,尤以前额、颈部、躯干前后、腰部、手背及前臂等部位最多;其次为颈、躯干侧面及四肢大部分;再次为股内侧面及腋下;最少是手掌和足。精神紧张亦引起发汗,发汗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正常一天蒸发约600~700毫升水。最近天气依然是一个“热”字当道,高温炙烤下,出汗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同样是出汗,人与人之间却有很大差别:有的人稍微一动就汗如雨下,出门走两步,汗就像瀑布;有的人不管天多热运动量多大,也不容易出汗。有人说流汗是给身体排毒,汗多代表新陈代谢快,说明身体更健康,有人认为,汗多是体虚的表现等的。
应伏选饮。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伏天出汗多的人可以喝一喝生脉饮。生脉饮出自孙思邈《千金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它的主要效用可以概括为: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气虚就容易出汗,一出汗,气随津脱,出汗往往是因为津液外泄,夏天毛孔张开,腠理疏松,津液更容易外泄,气随津液向外流失,气就更虚了,所以此时人状态是气与阴都不足,或者说气阴两虚。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常常感乏力、气短、心慌、烦热、口渴,必须把益气、养阴都兼顾,就可以用生脉饮来调理。这个很常见,结合伏天暑热,伤气伤津,使用机会就更多。因此,看看它背后蕴含着的医理。如,人参是常用的补气药。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损伤心气,人参大补元气,心气是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能补心气。气足了,你就有劲了,气足了,能更好发挥固摄作用,使津液不外泄;麦冬质润,属于中药中的补阴药,出汗使津液流失,麦冬可以补充津液,麦冬入心,既养阴生津,又清心除烦,凡是大量出汗,心烦燥热,喝水也不解渴的都要补津液,用麦冬很合适。麦冬在这里还有一个作用,它的药性是寒凉的,人参是温热的,所以虽然有人参,但吃了也不会上火,就是因为加了麦冬,麦冬的寒对人参的热有了一个抵消的作用,使之不上火;五味子,它有五种味道,以酸为主,一则酸能生津,二则夏天收敛津液一定要用酸味的东西,在中医里酸主收,能够起到一个向内收的作用,把津液收在体内。收敛的意义还在于能把补给到人体的能量收住。因为五味子酸味突出,所以生脉饮喝起来有点酸,但和其它相比口感要好。有补有润有收,整体配伍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别看它只有三味药,效果却很好。在选择的时候,生脉饮有人参方,也有党参方。气虚严重的选人参方,容易上火的选党参方,党参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性质平和。脾胃偏虚寒的如果要喝生脉饮,也可以选择人参方,还有一个红参方,红参是用人参蒸制而成,热性更大,温补力强更适合寒症。生脉饮非常能迎合夏天的气候特点,所以夏天用得多,三伏又是一年中最热的,更不用多说。但生脉饮并非只有夏天才可以服用,严格来讲,它是不受季节限制的,实际上当你感到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口渴烦热的时候,生脉饮就可以喝起来。
应伏是而食。在炎炎夏日时令,人们易汗出,老年人最容易出现暑热耗伤气津或因贪凉损伤脾胃的问题,推荐几种饮用预防保健的办法。
△茶饮:乌梅30克、生晒橘皮10克、甘草10克、桂花少许、冰糖适量,此五物,加清水1000毫升,煮沸45分钟,当茶频饮。注:此茶饮配方口感良好,酸温除烦渴又不损伤脾胃,可以敛肺止渴、理脾生津,适用于暑天汗出伤津,口燥咽干保健使用。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饮用建议不加冰糖;胃酸过多者不宜多饮。
△双冬百合小麦汤:依秩选天冬、天冬各半两,百合,浮小麦各一两,鹧鸪半只或瘦肉三两,生姜2片,枸杞子20粒。依艺将各料洗净,肉砍件焯水。清水6-8碗慢火煲80分钟左右,加盐调味。每周1-2次,症状严重者隔天一服。注:上述材量和肉量是2-3个人量,视人数灵活增减即可。这是一款养阴润燥,清热止汗的养生汤膳。麦冬、天冬和百合均具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作用。浮小麦是小麦成熟的颖果,也称浮麦。味甘性凉,具固表止汗,益气除热作用。鹧鸪入肺有补益心肺功效。
△黄芪水:人称为北芪的黄芪具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作用。黄芪水最适合体形肥胖,动则汗出,下肢肿胀,肌肉松软,疲乏无力但胃口好的人饮用。注:选量及用法,取黄芪半两放进保温杯内200-300ml沸水浸泡10分钟后随意喝至没味。坚持每天1-2次即可。
△酸梅汤:依秩选乌梅、山楂、西洋参、陈皮、甘草,比例3:2:1:1:1,加点冰糖调味煮制。注: 乌梅酸得让人直流口水。但就这股酸劲,快速生津止渴。山楂和乌梅一唱一和,酸上加酸。甘草和冰糖则平衡了酸味,让汤更好入口。西洋参补气,陈皮理气,一冷一热相互配合。看似平平无奇的配方,却蕴含了深厚的中医智慧。用酸梅汤养阴生津,把损耗的津液补回来,传统的酸梅汤,就这几味药,因为性质都很平和,所以酸梅汤既药方又食方。另,还可在酸梅汤里加入西洋参、陈皮,西洋参味甘,味道甘甜而微苦,不影响整体的口感,它有一个生津的作用,但它最擅长的是补气。
△敛汗泥鳅汤:依秩选取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泥鳅200克(瘦肉可)、生姜3片。依艺将黄芪下洗净,泥鳅两面稍煎,加入药材,调味,中小火焖煮45分钟即可。注:黄芪补气敛汗,浮小麦敛阴止汗,泥鳅“通血脉而大补阴分”,三者合用敛阴止汗效好。
△玉屏风茶:依秩选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5克,煮水代茶饮。注:黄芪补气敛汗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风解表,三合用益卫表不固导致反复感冒、鼻炎、体虚人士。
总而言之,知伏暑知汗出,适之需应之度,选用适宜且简便易行方式方法而为事办功倍。切切盲目成图省事出现不快。需要正视的是夏日汗出是一特色,应正道而为。在理性中施法,拥健吻寿宁。(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