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之友 > 健康 > 正文

国庆仲秋生活养生缉聚言

2024-09-30 08:25:16 | 来源: 中廉导刊

悉悉秩序欣逢国庆七十五周年大势。随着金秋十月的脚步迎来祖国生日——国庆节。在这个举国欢庆时刻,不妨将养生调息融入节日的喜庆之中,让身心在欢乐的氛围里得到充分的休养和恢复。国庆假期健康养生典典,在享受节日的同时,能养护好自己的健康。

智慧饮食典典:国庆假期,美食当前,诱惑难挡。但切记,暴饮暴食不仅会增加肠胃负担,还导致体重飙升,影响身体健康。

△△循则守律:保持三餐规律,每餐七分饱,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虾、瘦肉等,为身体提供充足能量。推荐食物:梨、芝麻、蜂蜜、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它们不仅能润肺养阴,还能帮助消化,增强抵抗力。避免食物: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寒凉之物如冰饮料、冰啤酒等,以免加重秋燥或刺激。

△△增加温补食物:在饮食中可以多加入一些温补食材,如红枣、桂圆、山药、羊肉等,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增强体质。

△△保持水分摄入:虽然秋季天气干燥,但仍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选择喝一些温热的饮品,如花茶、粥品,既能保湿又能暖胃。

△△少吃辛辣油腻:随着气温下降,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建议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避免刺激肠胃,引发消化问题。

△△多吃应季水果:十月是苹果、柿子、葡萄等应季水果的丰收季节,这些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守律节矩:节日期间亲友相聚应注意少食油腻食品,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虽说秋季调理进补十分必要,但宜”清补“,若是一味大鱼大肉,则会家中脾胃负担,反而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饮食“五不要”。不宜过饱:因为是过节,很多人都会从外地回来团聚一下,所以在饭桌上的菜一定是种类丰富的,但是大家平时活动量比较小,如果吃的过饱的话,就会导致消化功能变差,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还可能造成体重增加,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说过节不要吃太饱;不宜过咸: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食盐量一天不超过10克。一旦摄取的食盐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引起浮肿,钠盐潴留还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的发病率。因此,不宜多吃咸鱼、咸肉等腌制品;糖和脂肪不宜过多:节假日运动量少,吃糖过多不仅会引起或加重糖尿病,而且糖在体内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在我国传统习惯中,梅菜扣肉、粉蒸肉、四喜丸子等菜肴都是带有喜庆气氛的菜,特别受到怀旧的老年朋友的喜爱。殊不知,这些昔日的“开荤”菜脂肪含量很高,对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会造成隐性的危害,应该浅尝辄止地吃一些,切不可大吃大喝,以免影响健康;不要过度饮酒:国庆佳节,与亲友相聚,把酒言欢的同时应注意适度饮酒。中医认为,饮酒过度会加重体内湿热,对脾胃肝胆的功能都有影响。

悉时适度适量运动:

△△选择户外运动:十月的天气适合户外活动,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慢跑、骑行、徒步旅行,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享受秋季的美丽风景。

△△加入养生操: 在家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养生操,如太极、瑜伽等,帮助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增强柔韧性。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作息。十月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建议适时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能量。

△△适当午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短暂的午睡,帮助恢复精力,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

△△保持充足睡眠:睡觉是大脑对于我们身体的修复,而熬夜是对于我们身体的伤害,不仅会造成我们生物钟的紊乱,还会让我们身体各个器官运行缓慢。长期熬夜身体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国庆期间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血管和代谢的紊乱会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才能让身体得到充分修复也不容易生病。

悉悉 智能心理调适。

△△保持愉快心情:在变化的季节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进行适当的静坐冥想:每天花几分钟进行静坐冥想,帮助平复内心,减轻焦虑,增强心理韧性。

△△舒心复情:十一假期期间人们精神相对放松,但自然界出现萧条景象,人易触景生情而出现悲忧的情绪,应力争使自己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保持乐观情绪,收神敛气,使内心安宁,可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在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选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在家庭的温暖中彻底放松,在精神的世界中感受养生的乐趣。最后一天的放松,会帮助更好地投入到明天的生活。度日注意保暖:适时增添衣物: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要注意适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引发感冒和其他疾病;保暖四肢: 特别注意手脚保暖,可穿着厚袜子,避免寒气侵袭身体影响健康。

智能悉悉施“十防”即:

△△防秋燥: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状况。因此,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同时选择梨、葡萄、芝麻、核桃等润肺生津食物,以缓解秋燥。

△△防寒保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早晚时段,以免感冒。保持良好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防食物中毒:外食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正规餐厅。不喝生水、未经消毒的奶品,不吃未煮透烧熟的食物,选择新鲜的食材,生熟要分开处理。如餐后24小时内出现呕吐、恶心、腹泻情况及时就医。同时,注重防诺如病毒:国庆后是诺如病毒的高发期,食用深度加工的贝类和牡蛎海产品,在饭前及便后勤洗手,可避免感染。

△△防腹泻:秋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注意餐具清洁消毒。适当进行肠胃保养,多吃养胃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等。

△△防过敏:秋季是过敏反应高发季节,特别是对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埃等。保持良好室内空气质量,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防感冒: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大,容易感冒。建议穿衣适度,避免过早添衣以防受寒。

△△防忧郁:秋季易使人情绪低落,中医称为“悲秋”。建议保持心态平和,多运动,多交流,选轻松平缓运动如慢跑太极等。

△△防晕车:易晕车人群在出发前,吃点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不宜过饱。乘车时选坐靠近窗口的位置,在车船行进时,不宜看书、玩手机,可闭目养神、欣赏音乐。穴位按压:可以按内关穴(腕关节掌侧,横纹正中上两寸处)、合谷穴(手背部第二掌骨中点处),按穴位时先轻后重,按3-10分钟,可缓解呕吐、胃痛、恶心等症状。姜片敷贴:切一片新鲜的生姜,用医用胶布固定在手腕的内关穴、肚脐上。生姜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中药茶饮:可用藿香、紫苏叶、陈皮、生姜等泡茶饮用,这些中药有理气和胃的功效。中药香囊: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白芷、石菖蒲、金银花各5克,研磨入包(孕妇及过敏者忌用)。

△△防感冒:国庆期间,各地气温已经逐渐转凉,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可能在游玩中出现水土不服、或因身体抵抗力差,加上气候变化容易导致感冒,尤其小朋友未发育完全,免疫力较弱,更易感冒。建议出行时多带件衣服,随时增减,感冒药更是必不可少,也可以给小朋友做做小儿推拿。

△△防胃肠疾病:假期美食必不可少,加上频频饮酒,或冷热食物混杂,作息紊乱等都会造成胃肠负担。我们建议假期更应当多食用清淡食品,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肥甘油腻的食物,出现不适可按揉下脘、足三里等穴位缓解。如出现胃肠炎要及时就医,以防病情加重。

智能悉悉执“三宜”即:

△△宜养肺: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对应,秋季养肺至关重要。秋季气候干燥,易耗伤人体津液,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易受秋燥之邪侵袭,导致肺阴不足,出现咽干、鼻燥、干咳等症状。此外,秋季温差大,易引发感冒,进一步加重肺的负担。因此,秋季应注重养阴润燥,通过多喝水、食用润肺食物,例如莲藕、百合、银耳等。同时保持室内湿度,通过适量运动,以增强肺部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让身体更加健康地迎接冬日到来。

△△宜养肝:中医智慧深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金秋国庆,万物收敛,人体肝气亦需顺应此变化,平稳过渡。肝藏血而主疏泄,关乎情志调节与气血流通。若此时未能妥善养肝,易致肝气郁结,不仅心情抑郁、夜不能寐,更可能扰乱心神,引发内分泌失调。因此,适时养肝护肝。用灵芝、人参、红枣、黑豆煮成汤,温润滋补,安然度节,身心愉悦。

△△宜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泉。忽视脾胃养护,任由不良习惯侵蚀,必将削弱脾气,引发胃痛、胃胀、嗳气频作等症状。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日常应悉心呵护脾胃,倡导温养之道,可多食用些健脾益胃食物,例如山药、芡实、茯苓等,远离寒凉与辛辣之刺激,让脾胃和畅,气血充盈,身体自然康健。

总之,度国庆秩序秋季,此阶段生.活养生要注重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整和保养,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可更好地享受秋季的美好和健康的生活。而国庆乃至十月是养生的关键时期,理应循规守矩,理应客观理性,理应智志实招,规划生活,规律生存,延续生命,顺利度过这个变化多端的季节。能够保持健康,收获美丽与活力,拥抱美满幸福,亲吻健康寿宁。同庆祖国七十五岁生日。祝大家国庆节吉祥如意。(齐结存)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