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史渊源 理性赞用
酒,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不断丰富着其内涵与扩展外延。酒文化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文化现象。酒文化指的是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包括酒的制作方法、品鉴方式、历史渊源等。她不仅包括酒的物理特性,还涉及人们在饮酒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如诗歌、艺术和社交活动中的表现形式。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家庭聚会到社交活动,酒文化都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理解。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文人雅士到现代的日常生活中,酒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方面,酒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酒的行为,更是一种深植于社会、艺术和人文活动中的综合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态度。如形容洒的诗句也较为充分的证实着。如:
短歌行 两汉·曹操所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尚有赞美酒的诗句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诗句,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情感表达了酒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诸如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白居易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王维著的《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岑参所著《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等等。这些诗句不仅赞美酒美妙,也通过酒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无论是抒发豪情壮志,还是表达离别之情,酒成了诗人灵感源泉和情感寄托。
一一一惜古奉今,从中医角度看,酒,喝酒与忌酒。很多人认为,喝酒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酒精反而作为一种致癌因子存在。无论是少喝酒或者多喝酒,都会对身体有害。关于是否需要戒酒的问题,医生是非常支持的,能戒掉就将其戒除。但是就酒这一物质本身而言,难道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吗?或许能够从中医的角度,窥见一些端倪;喝酒到底是“养病”还是“要命”:其实,就普遍中医观点而言,更多的是将喝酒归类于治病,养病的范畴。大部分的中医医学巨著,都将酒功效定义为:“通血脉,温肠胃,御风寒”。《本草纲目》记载:“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驱寒,辛能发散,行气和血”。简单来说,古代中医认为,喝酒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温效果,在秋冬两季合适饮用,尤其适用于高寒地区的人群。其次,酒的味道又辣又甜。辣味可以帮助身体湿气发散,甜味能够补充身体血气。可以说,古人对于酒的评价,一直是积极正面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博物志》有记载:“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通过一例故事,讲述了喝酒还有驱虫健体,避除邪祟的效果。综上所述,从中医的角度看,喝酒的确存在诸多裨益。说到这,可能有很多爱好喝酒的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去小酌一杯了。还请冷静!虽然古人更加推崇喝酒,但相比于现代的酒有所不同,仍然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的;共识古代酒和现代酒的区别。即:两者的原材料有区别。古时候的酒,被古人称为“粮食之精”就是说,古时候的酒水,大多是通过粮食自行发酵所产生的酒精,属于自然蒸馏酒。其中的化学添加物质和人工乙醇自然是不存在的。喝下去虽然对肝脏造成一定代谢负担,但是适当饮用,并不容易产生疾病隐患。但大家所抵制的酒,大多为人工勾兑的酒精酒,其中化学乙醇的含量很高,虽喝起来味道很辣很过瘾。但无疑带给肝脏的负担也是巨大的,致癌的风险自然也会大大提高;两者的用途有所不同。根据古籍的描述,不难发现,古代中医用酒,大多在治病,养生方面。就意味着,古代酒的品种,多为药酒。其中有益于人体的中药成分很多,上文也提到过,酒类有温中驱寒、杀虫健体的效果,也大多囊括在药酒之中。正因如此,古人与酒,好比现代人待“药”的看法一样,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总归是治病的好方法。但是现代的酒,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存在的,其中的饮用剂量,饮用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好比古时候“乱用药”一般。久而久之,肝脏因为酒精摄入的负担越来越重,自然对身体健康不利。由此可见,虽然古代中医认为,喝酒大多是治病且养生的,但是古人喝的酒以及对酒的看法,和现代人基本是不同的,自然也会造成两极分化的观点。
一一饮酒讲究。现代人饮酒注意问题。即:
△饮酒要饮"养生酒"
。哪什么是养生酒。大家从上文的结论中也可以找到答案,例如古人纯手工工艺酿造的粮食酒,例如黄酒,粮食白酒等,或者是在此基础上,添加合适中药浸泡的药酒。都属于养生酒的范畴。适当地喝些养生酒,不仅能够利用好其中的药效,继而达到驱寒、补中、养血的效果,能规避现代酒精所带来的代谢负担和致癌影响。
△饮酒要看时间。古代中医视于酒,就好比我们现代人视于药,药物的服用存在时间要求,酒类自然也不例外。根据相关中医典籍的记载,酒属于温热清寒的粮食津液。能够驱寒补中,其所对应时间段,自然就是傍晚至临睡一段时间。根据中医理论,傍晚到睡前的时间段里,身体阳气收束,损耗也就更多,如能适当喝一些酒,提高身体阳气的运转效率,就可以在这个阳气损失的高峰时间段,保证其更多的留存。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阳气护住身体温度,自然能起到温中驱寒、保暖守温的效果。
△饮酒要适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同样归类于药物的性质。中医用酒就好比用药,不仅看时间,还要看剂量。现代人饮酒时,也要关注剂量,让酒里的中药成分或者是粮食精华,在起到一定养生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负担,将负面作用下降到最低。也正因为如此,喝酒的剂量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合适自然养生,过多自然伤身。那问题就来了,虽然很多人了解到了中医饮酒的相关事项,但是,饮酒的量如果把握不好,的确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无可否认,这个“量”如何进行把握,同样是需要酒友们了解的情况之一。
△饮酒“量”如何把握。中医认定与衡量量,就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个人肝脏健康程度不同,自然对于酒精的“健康代谢量”标准也不同。所谓的健康代谢量,就是在不影响肝脏具体代谢功能的情况下,肝脏所能代谢的酒精的正常量。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能够接受的酒量不同,自然能够接受的标准也不同,此提醒大家喝酒仍然宁“少不“多”,即使酒量再好,也要少喝为妙。这里,给大家设定一个可以参考的衡量值:每天饮酒不要超过50ml,还请各位自行斟酌。虽然就目前主流的观点而言,喝酒有害健康。但是如果从中医的角度看,凡事都存在两面性。虽然喝酒的确存在危害,但如果从古人的角度,将喝酒的方式适当改变,或许的确能够在危害缩小的情况下, 使健康获得裨益。
一一健康理性饮酒标矩。人们喜欢饮酒,是因为酒能够带来愉悦的感觉,同时也能增进社交互动。然而,过量饮酒不仅危害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社交安全,必须遵循一些理性饮酒的准则。即:
△空腹不饮酒。酒精对人体有一定毒性,空腹饮酒会使酒精迅速吸收到血液中,进而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有学者提出了“{formula}空腹不饮酒”的原则,即饮酒时应保证有一定的食物在胃内。这样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降低损伤程度。
△不饮用混酒。混酒是指将不同种类的酒饮品混合在一起饮用。不同种类的酒含有不同含量的酒精,混酒会增加酒精的浓度,给肝脏和身体带来负担。因此需要避免饮用混酒,保持饮酒的单一性。
△饮酒不劝酒。饮酒时不应该强迫或鼓励别人喝酒。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和饮酒能力都不同,适合自己的饮酒量不一定适合他人。为避免对他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应把饮酒当作自己的选择,不是强加他人。
△饮酒不酗酒。酗酒是长期、大量饮酒,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行为。长期酗酒会引发多种身体疾病,例如肝硬化、高血压等。我们应该保持合理的饮酒量,不沉溺于酒精之中,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饮酒不过量。饮酒过量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过量酒精摄入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为了保护身体和大脑健康,我们需要合理控制饮酒量,避免过度饮酒。
△饮酒后适量的饮用些水。这是因为,饮酒会导致身体脱水。因此,在饮酒后需要适量饮用水分。这将助于稀释酒精浓度、促进身体康复,减少饮酒产生不适感。
△酒后不酒驾。酒驾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饮酒之后,应该寻找其他交通工具、搭乘出租车等安全回家,切勿开车。
△生病不饮酒。药酒一起服用的危害非常大,很多药物在服用期间都是不能饮酒的。在服药期间饮酒不仅会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不利于疾病痊愈。所以我们在服药期间最好要戒酒。
△总之,理性地饮酒是对自身健康和他人安全的尊重。应该遵守上述准则,合理控制饮酒量,保持饮酒行为在安全和健康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饮酒带来的愉悦,同时保护好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