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经循矩生活养生典典缉谈
占位时代,悉《黄帝内经》读悟其中的养生核心观念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即:
△整体观念。《黄帝内经》强调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本身则是这一巨大体系的缩影,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天地之间阴阳、六气、五行的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人体五脏也会发生阴阳、五行的变化,进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志。
△阴阳平衡。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在医学上,阴阳失衡被认为是疾病的根源,恢复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例如,阳虚可以引起体力下降、疲劳、消化不良等症状;阴虚导致口干、口渴、失眠等问题。
△五行调和。《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有密切联系。通过调节五行相互关系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的运行。《黄帝内经》将气描述为贯穿整个宇宙和人体的基本物质,体现了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疾病被认为是气的阻滞或失衡造成的,通过调节气的运行可恢复健康。
△顺应四时。《黄帝内经》强调顺应自然,提出了“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原则。即按照自然界的节气和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生活和饮食习惯,达到养生效果。
△防治兼备。《黄帝内经》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如饮食调理、锻炼身体、调节情绪等。它认为健康的人应该注重保持平衡,而不仅仅是等到有疾病时才治疗。
△调畅情志。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情绪过度波动会对身体造成损耗影响健康。
△秩序规律。饮食应该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即主要以谷物为主食,水果作为辅助,肉类来补充营养,蔬菜则提供必要的微量元素。饮食应避免偏食,保持五味调和,不过饥过饱。
△适当锻炼。《黄帝内经》中建议“广步于庭”,即进行适当的步行运动,以及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正气。
△寒温适宜。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穿着,如冬季应少吃寒凉食物,夏季则少吃温热食物,保持体内寒温适中。
△通过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养生目的,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
一一古今触道,得道生活。跟着读着悉知《黄帝内经》均衡膳食边吃边养生。“民以食为天”。每个人只要活着就要吃,但是,应该吃什么?怎样吃呢?均衡膳食问题,简义示示。即:
△悉古奉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的不断丰富,营养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这样一句名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言简意赅回答营养均衡营卫衡恆。
△五谷为养。五谷即稻、黍、稷、麦、菽等,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谷类物质多甘淡,性质平和,补益脾胃。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其消化吸收功能。因此,所谓主食正是通过补养脾胃,来维持人的基本生理活动的。当然,更具体地说,还应该粗细粮搭配互补,有利于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稻 指的是《黄帝内经》记载,它主要调理的是五脏中的肺,特别适合在秋季风燥的时候食;黍 指的黄米,在中医里,主要调理的是五脏中的心。与小米相比,黄米的个头要更大点。根《中国食物成分表》,黄米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3.6克/100克,是白米的1~2倍,且黄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为3.5克/100克,是比鲜玉米2.9克/100克还丰富。煮熟后的黄米有些黏,不利于消化,所以大家现在都不把黄米当饭吃,而是做成炸糕、粘豆包、黄馍馍和黄米凉糕等小食,吃起来有股淡淡的香。稷 指的是小米,在中医里,主要调理的是五脏中的脾。脾和胃互为表里,因此民间常有吃小米粥养胃的说法。但养胃的小米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得煮到软烂才行,这样才能快速被肠胃吸收。否则较硬的小米颗粒附着在胃里,可能加重肠胃负担;麦 包括燕麦、小麦等,在中医里,主要调理的是五脏中的肝。减脂人士对燕麦都不陌生,它的膳食纤维高达6克/100克,一勺30克的干燕麦粒,就能做出一碗饱腹感极强的燕麦粥,十分好吃。常用来揉面条、捏包子的是精制小麦粉,粉更细腻,做出来的东西好吃又好消化。硬质粗粒小麦粉做出来的主食,如意大利面、通心粉等。虽然口感偏硬,但是利于减肥与控糖。比如意大利面的升糖指数仅49,可以用来做控糖主食;菽 指的是豆类,包括黄豆、红豆、黑豆、扁豆、绿豆、豌豆、蚕豆等,在中医里,主要调理的是五脏中的肾。豆类在提供碳水化物的同时带来更多膳食纤维、B 族维生素、钾、镁等矿物质,餐后血糖反应比精米白面低不少。另外,豆类富含谷物蛋白中所缺乏的赖氨酸(必需氨基酸之一),和谷物一起吃起互补作用,提高谷物蛋白质利用率。
△五果为助。 五果是指枣、李、栗、杏、桃等果品,有养体健身之功。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糖和有机酸等物质,还能帮助消化,是平衡饮食不可缺少辅助之品。如“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要想身体好,天天吃红枣”、“日食三枣,长生不老”等谚语,是大枣保健功能的生动写照。但是水果毕竟多寒凉,不可多食,更不为苗条当饭吃。
△五畜为益。五畜指牛、犬、猪、羊、鸡五种家畜。祖国医学认为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营养之不足。五畜是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血益气的作用有时比较显着,可以比较迅速的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但一个“益”字,说明其地位是从属于五谷的,不能成为主食,中医早有“膏梁厚味,足生大疔”、“鱼生炎,肉生痰”的记载,描述过食肉类等油腻之品对人体造成损伤。
△五菜为充。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等。所谓五菜为充之“充”字,有满之意,有备之意,有足之。“满”是指五菜可补五谷之缺;“备”是指菜可做五谷不足之备。蔬菜中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药食同源,凡膳皆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配制充分展示合理膳食的妙处,日 常生活中若能懂得、学会吃,坚持养生摄食的习惯,小食物往往能够吃出健。切切在膳中加入中草药时,需在中医药师指导下而为之为出新境界。
一一循经导矩,秩守十则。遵循《黄帝内经》养生需要守矩守律。换言之切切注意这十方面。即:顺应自然,人体顺应自然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助于身体保持健康;阴阳协调,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协调的重要性,建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形神共养,形指身体,神指精神。养生应动静结合,既要动养体,也要静养神。如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志生。夏季则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预防为主,《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调养身体和精神状态,将疾病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饮食有节,饮食对养生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主张饮食应清淡,避免偏食和过度饮食。食物应以五谷为主,五果为辅,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保持五味平衡;精神内守,情绪管理也是养生的重要部分。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安闲清静,精神内守,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外知所避,《黄帝内经》还提倡避免外邪侵袭,如避开恶劣天气和不正之气保护身体健康;爱护自己,《黄帝内经》:人者,天地之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自然中最珍贵的就是人。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来到红尘一趟,是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所有的碌碌无为,都是自我践踏。生命的意义在于此,健康的价值也在于此,《宽心谣》中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爱护自然,也要爱护自己,脚踏实地,开心快乐过好当下每一分钟,才是最好的养生;作息合理。《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在自然界里,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对于健康养生来说,保持平衡、合理、适当,就是阴阳平衡,就是不生病的智慧。饮食起居,心理情志,思想精神,让它们达成平衡状态,相当不易。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当我们把一切做好了,与自然和谐共生,就会与健康结伴同行;及时预防,《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医术高明的大家,崇尚的是预防为主。在病症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有效预防,不会到病症发生之后再“亡羊补牢”。身体是革命本钱,身体是一百,名利金钱都是零。只有身体健康,家庭、事业才能有保证。通过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遵循《黄帝内经》的指导,进行有效养生。(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