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置防标矩㧋本典典聚言
悉悉本章。中医置防治病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即:预防疾病,未病先防。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顺应自然规律、保持精神上的无欲无求、调和阴阳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根据五行关系和经络与脏腑的内外表里传变来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并及时进行阻断,以预防病情的加重或者转变;既病防变。当疾病发生后,中医强调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或转变。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能够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病愈防复。病情治愈后,中医仍然建议注意调养脏腑,以预防疾病再次复发。这包括调整饮食、起居和情绪,以及适当的身体锻炼;因时制宜,辨证论治。中医医防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地域和个人的体质差异来调整治疗方案。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失调。因此,治疗时旨在恢复阴阳的平衡,通过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针灸等来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核心要义体现了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原则,强调通过对正气的调养和阴阳的平衡来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悉悉健标。中医认为,一个人健不健康,有10个判断标准。中医看诊诊断时,讲究“望闻问切”,除了号脉,还会仔细观察患者,并询问一些问题,因为有的表现能反映人身体上的病位、病情。一个人是否健康主要与10个方面有关或者说是标矩。即:
△睡。睡得实不实。人生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特征:·入睡快(能在30分钟内入睡)入睡后不易醒;无惊梦或噩梦;每天睡够7~9小时;白天精力充沛。注:如果睡眠无法达到上述标准,应及时干预。注意按时上床睡觉,最好不要晚于23点,睡前少进食,尽量不躺在床上玩手机。如长期无法睡好觉耍就医寻求帮助。
△情。心情好不好。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七种情志,如果七情过度,可能伤及脏腑。所以有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于忧虑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注:学会减压放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可尝试进行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技巧与亲朋好友多分享心情寻心理支撑。
△气。心气平不平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中医看来,气顺则百病不生,气逆则诸疾生焉,很多名医都认可“心平气和为良药”的说法。建议心烦意乱、心气不平时,可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三阴交穴(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缘后方)缓解,每次3~5分钟以酸胀感为度。
△吃。吃得香不香。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中焦,是调节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对于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发病、康复、养生等方面至关重要。中医治病无论选取哪种方式,都得以健脾开道,目的是让患者能“吃得下去、吃得好”,这样才有对抗疾病的“粮草弹药”。注:气温转凉,饮食宜温和,不吃或少吃各种生冷寒凉的食物。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饭细嚼慢咽,吞咽食物不能过多过快。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粗粮,腹胀者少吃大枣、大豆、红薯等胀气之品,也不要长期喝粥或吃软烂面食。
△ 便。二便畅不畅。健康者每天或隔天一次大便,排便通畅,便质成形不燥,内无脓血、黏液和未消化食物。每天小便3~8次,总尿量1~1.8 升,尿液清或微黄,排尿时无不适感。注:如果大便有频次、便质、便感异常,小便频次、尿量、便感异常,就属于二便异常,需及时检查揪出病因。
△面。面色润不润。面色被视为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无光泽。另外,“发为血之余”,头发的润泽程度也与气血密切相关。注:补养气血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应常常吃;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补充阳气,阳气足气血会得到改善。
△眼。双目亮不亮。眼睛为脏腑精气汇聚之所。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其中肾的状况表现在瞳孔上,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注:双目闪亮、炯炯有神,说明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反之则要查找病因、及时干预。长期对着电子屏幕的人群,要有意识地多让眼睛休息,减少熬夜。可适当多吃胡萝卜、玉米、西红柿、西兰花等黄绿色食物,含有丰富的叶黄素,有助保护视力。
△腿。步态稳不稳。步态平稳有力是一种健康状态,相反,步履蹒跚多是肾气不足、筋骨失养的表现。《黄帝内经》中提到,“肾主骨生髓”,肾气足了,骨头才硬朗,走路自然稳健,肾气一亏,就像大树没了根,风一吹就晃悠。注:平时可以多吃些黑豆、黑芝麻补肾气,配合太极拳等运动,慢慢养好肾气。另外,有些行走不稳可能是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这类人需就医。
△脊。腰背直不直。背有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背弯了就是阳气不足,日久就容易生病。人体背部还有条非常重要的经脉,膀胱经,具调节脏腑的功能,刺激膀胱经可起到振奋五脏六腑的阳气。注:平时饮食要均衡营养,注意调养脾胃,尽量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气血生化有源,身体才有“后盾”。多晒晒背,有助汲取自然界的阳气益气、活血。下午3~4点,到室外晒半小时即可。平时注意后背保暖,秋冬季可穿个小马甲,开空调忌直吹背部。
△脉。脉搏齐不齐。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脏腑病变往往反映在脉上。有时,疾病症状还未充分显露,脉象就已发生了变化。注:正常的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应指有力。相反,提示内里有病迹应及时对症治疗。
悉悉置防。置防防病,未病先防治未病,古今脉脉,传统与现代合和。占位时代共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知渊悉缘,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通过预防措斗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理念包含三个核心方面的核心要义内容。即:一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包括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的核心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增强机体的正气,消除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包括顺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适应四季气候变化,调和饮食起居;调畅情志避免突然、强烈或持续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和;饮食有节食有节制,避免过度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形体锻炼,适当的身体活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二曰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这包括早期诊治,疾病初期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防止传变,识别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阻止病情扩散。三曰 愈后防复。尤其是病愈后防复是在疾病治愈后,通过调理身体,防止复发。这包括调理阴阳:在疾病缓解后,调整阴阳平衡,防止复发;巩固疗效注意饮食和生活的调整,确保完全康复。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因此说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重视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的调整,也强调对疾病早期信号的敏锐观察和及时应对,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当然,食者理性,本章本纲。以食代药,以事代医是必然,必循规蹈矩善为,拥抱健康,亲吻寿宁。(齐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