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元旦 悉悉僆昇
欢度元旦,知之元旦。元旦在中国定义是公历1月1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元旦的“元”指开始、第一;“旦”则是“日”的意思,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代表新开始。古代中国的元旦曾指农历正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改为农历正月。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规定1月1日为新年,但当时称为“新年”而不称“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将1月1日定为元旦,成全国性法定节假日。
一一元旦来历。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开始农历1月1日为元旦,并一直延用。中华民国起公历1月1日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至此元旦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一一悉悉 起源演变。
“元旦” 据说起源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该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其含义沿用了4000多年。元,意为“首”、旦,意为“日”, “元旦”意即“首日”。
在南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朝吴自牧《梦粱录》中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的记载。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很不统一。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统一中国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规定孟喜月(元月)定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建立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称为“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没有正式公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阳历。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全国人民节日。
“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其历史不足70年。
一一悉悉 元旦传说。
曰史诗传说。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深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百姓都十分爱戴舜帝、禹帝。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祭奠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开始之日,正月初一称“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曰习俗文化。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的“春节”,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典、祈福、祭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有《元正》诗记述元旦典情景:“元正启令节,嘉庆 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习俗文化可参见“春节”篇。
曰民国是说。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但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商号等才放假1天,市井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俗以农历初一为新年。那时“元旦”民间均没欢庆活动。
曰建国定论。新中国成立后就将1月1日岁首次定为“元旦”, 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经变动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形成连续休息的三天小长假。现代我们对元旦的庆祝很少,重要的庆典活动全部在农历的“春节”。仅是一些超市、商场自发地举办一些购物活动。在北方地区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会在院子正大门挂两或四只红灯笼,上写有“元旦”“欢庆佳节”“欢庆元旦”字样。
一一欢度佳节 生活养生。元旦快乐。元旦巧养生。健康迎新年。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狂舞迎新年!元旦佳节之际,也是我们调养身心、为新的一年打下健康基础的好时机。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顺应天时、调和阴阳的养生智慧,新的一年,开启一场中医养生之旅,开啟一场健康寿宁之益。即:
饮食养生:五味调和,滋养身心。元旦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藏,饮食上应注重温热滋补,以养护阳气。但也要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以免加重肠胃负担。由此,施温阳补肾∽羊肉胡萝卜汤。羊肉性温,能暖中补虚、补肾壮阳;胡萝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与羊肉搭配,既能增添汤的鲜味,又能平衡营养。炖煮一锅羊肉胡萝卜汤,一家人围坐共享,既能驱散冬日的严寒,又可为身体补充能量,增强抵抗力,迎接新一年的挑战。施健脾养胃∽山药红枣粥。山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将二者与大米一同熬煮成粥,口感软糯香甜,易于消化吸收,特别适合在假期中养护脾胃。每天早晨喝上一碗,让脾胃功能强健起来,为新的一年运化五谷、吸收营养做好准备。
起居作息:顺应天时,养精蓄锐。元旦期间,人们往往会放松休息,但也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遵循中医 “早睡晚起” 的原则,以养藏体内阳气。要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夜晚是阴气盛极之时,早睡可助阳气潜藏;早晨阳气渐生,稍晚起床能让身体顺应自然的阳气升发节奏,避免过早扰动阳气。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启新的一天。要适度午睡,宁心安神。午后阳气渐弱,适当午睡片刻,能够缓解上午的疲劳,养心安神,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 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经络养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元旦假期,不妨抽出一些时间来进行经络养生,为身体 “加油打气”。既要泡脚温经。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位没过脚踝,可加入艾叶、生姜等中药泡脚包,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泡脚后,还可以按摩脚底的涌泉穴,这是人体的 “长寿穴” 之一,按摩此穴有助于滋阴补肾、平肝息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又要艾灸扶阳。艾灸是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扶正祛邪的功效。在元旦期间,可选择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穴位,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发红为度。艾灸这些穴位能够培补元气、鼓舞阳气,让身体充满活力。
情志养生:平和心态,迎接新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人们往往会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和憧憬,但也可能会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由此说,要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在元旦假期,不妨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琐事,与家人朋友一起外出散步、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让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或者练习瑜伽、冥想等,帮助自己减轻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心怀希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一年,树立新的目标和计划,并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实现。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让这种积极的情绪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一节日腊九的十讲究。在2024年元旦和腊月期间,生活习惯和养生方法至关重要,讲究十关键生活保持健康。即:曰平衡阴阳:元旦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需要特别注意平衡体内的阴阳,特别是储存阳气,增强体质。曰饮食调养: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大蒜等,以及甜品如大枣和山药,有助于健脾胃。曰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节奏。曰适当运动:虽然冬季寒冷,但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帮助驱寒,增强身体抵抗力。曰保持气血流动: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管理情绪来平衡和增强气的流动,预防气血不畅。曰心脏调养:情绪波动和压力会影响心脏健康,因此情感的调和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曰脾胃调养:脾胃是后天之本,应注意保护,避免生冷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曰艾灸养生:元旦期间可以进行艾灸,如灸大椎穴、关元穴和中脘穴,有助于补充人体阳气,调理阴阳平衡。曰避免烟酒过度:适当控制烟酒摄入,采取中医食疗方法减轻其对身体的伤害。曰情志调摄: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以达到身心健康。由此,通过遵循这些养生要点,可以帮助您在元旦和腊月期间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迎接新的一年,团结奋楫,健康同心啟征程、向前未来…。(齐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