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摩写三辅文化的艺术巨著——试评康铁岭小说《书院门一九九一》
王庆,临潼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宝鸡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西安商报艺术焦点》专职评论员,文化学者。有多篇文章见与国家级刋物。
王庆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讲到:康铁岭先生百万字小说《书院门1991》一经问世,评论如潮。资深评论家李星老师称誉该书为一部“堪称宏大叙事的历史纪念碑式的新作”;作家刘剑锋先生说该书的语言“可称得上教科书"。评论界还有很多精到的评价,只是角度不同而已。笔者窃以为,这是一部以改革开放的一九九一年度为时代背景,叙写改革开放社会剧烈变革中一群文化人的思想嬗变,进而集中展现人性异化和社会文化蜕变的小说,更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文化对传统文化漫染、吞噬、解构、交集的过程。而在这其中,传统文化则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自信心——由此可以认为,这部小说同时兼具文学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书院门只是作者借用的道具和舞台,整个作品意蕴所指是三辅(三秦)地域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并且只有这种独特的文化,才是三辅地区能傲立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写这个根本才是该书的宗旨和目的。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不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激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摩写手法使其在中国当下完成了写作手法理想的一个试验,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实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写作目的,这是该书的最大艺术探索和贡献。笔者还以为,对这样一部巨著目前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空间和余地,是今后若干年学者和读者将会永久讨论的话题。
王庆老师就《书院门1991》意蕴内涵和艺术贡献两个问题试谈些想法,并与同行交流。
一,这部巨著究竟要写什么问题?写了什么问题?这也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即主题和蕴涵。这是一部严肃的文学大书,绝不是市井文学和通俗文学,它是一部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三辅地域文化百科全书式的全景缩写与展示,展示中蕴含了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从该书命名为《书院门》(以下统称书院门)就可以看出作家要表达地域文化的匠心。提到长安书院门,就让人想到巴黎圣母院,提到康铁岭的《书院门》,容易使人想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两者不仅是相同一个“院”字,主要是两座城市都拥有共同的厚重且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这两个“院”的作者在书名的选择上是有共通的智慧和用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来,巴黎圣母院只是法国首都巴黎市中心一座有名的建筑,“这一伟大建筑是法国标志性建筑,作家雨果通过文学艺术对其注入灵魂,让她的知名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灵魂与艺术的结合让其名声大噪”(网友语)。而长安的书院门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的一条文化古街,也是三辅地域传统文化的代表,这里有碑林和关中书院两处文化名胜和众多的文化遗存,它在全国以至世界都享有盛名。书院门,最早起源于这里的关中书院。十六世纪,以冯从吾为代表的关学儒子,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在这里开办书院,招收弟子。讲儒说理,穷神知化,明新止善,躬身实践,报道不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和文化,亦是三辅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书院门的灵魂所在。作家康铁岭选择书院门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演绎当代人与人、及都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毁损,以此昭示恢复传统的文化精神,其良苦用心不是明明白白了吗?可以预言,《书院门1991》和《巴黎圣母院》一样,不长翅膀也会飞——尽管后者的声名已在世界上飞了几个世纪,不过这次康铁岭又以一部堪称等量齐观的巨作,为它插上了新的翅膀。其次,这是一部处处都闪现着文化元素的“当代生活风俗画”,写这个图画也是为全景式展示地域文化主题服务的。图画中的故事不是艺术,只有经康氏赋予了艺术蕴涵的书院门故事才是文学作品。换言之,是否可以这样说,有文化人参与的文化故事才足以称得上真正的文化作品。李健吾先生在《福楼拜评传》中说,福氏有“艺术意识”。我则褒扬康氏有“文化意识”。我们不妨回顾下康氏《书院门1991》中叙写的文化情事和场景:一,书中的主人公及其主要人物,出身大多有文化背景。晏子敬:教师出身;李雯:秦腔演员出身;赵先生:文化产品经营者;张大圣,书法家;七岁红:演员出身;刘经理:书店老板;于松霞,画家;智能三人:文化补习学校经营者等等。他们虽称不上真正的文化人,但他们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从事文化活动,或者准确地说,是“吃文化饭的人”。就连冯所长、小黄等,也是文化市场的参与者、管理者。几乎所有的书中人物都与文化有关。
二,书中的故事也都与文化有关。晏子敬到崆峒山修道,念经,结识灵仙子,最后又在感情失败的境况下回归道教。出走遂宁道观,喻示着他的灵魂回归道教文化;李雯唱园子,成立文化公司,演古老的秦腔,写的是戏曲文化;晏子敬写书法,河南老张卖书法作品,于松霞画画,表现的是东方传统文化;王教授看相算命,写的是风水文化和易经文化;就连书中写了多次的吃茶场景,也是写茶文化;书中五六十场饭局,其实展现的是饮食文化;书中不厌其烦地写吃葫芦头、辣子蒜羊血、羊肉泡,以及林林总总的小吃,作家不吝笔墨,写众多食品的吃法制作,其实是写地域饮食文化;饮酒也是从稠酒、黄宝鸡到剑南春、茅台年份酒,什么人什么饭局饮什么酒都有不同的规矩,这是三辅酒文化;坐席怎么排座次,先敬什么人,再敬什么人,敬酒说什么话和谁喝几杯,喝到什么程度,有一套潜规则、有道道,其实是写酒肆文化;借一场冯所长家的丧事,把入殓安灵、看穴打墓、出殡、全丧,道场法事的规程,奢用六万字的笔墨写的是丧葬文化。当然康氏也写了油画、摄影等泊来文化,也写了歌厅、录像厅等娱乐文化。总之,写这些都市新兴文化活动完全体现了作家要表现地域传统文化在都市文化冲击下的困境和现状。作家用一字一句的文学语言,构成当下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大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永久的”,不知哪位哲人说了上面的话,我在这里引用它作为《书院门1991》主题和意蕴的注脚。关于《书院门1991》的艺术贡献,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我在这里先引入自然主义的概念,“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的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且,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图画……而自然主义则根本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道德的目的,认为应当得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通过以上引文,我们也大体了解了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我们再来把《书院门1991》和世界一些诺奖名著做一些比较。至此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以来,魔幻现实主义有一种扩大流行的趋势。中国作家莫言凭借"将魔幻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得了诺奖。陈忠实《白鹿原》也留下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作为谙熟创作手法的康铁岭自然再不能轻易触碰此类风格了。再说,我国一段时间流行的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本方法,虽然成果令世人瞩目,但显得单一不时髦。能不能还有更好的创作方法呢?苏俄文学、拉美文学为我们树立了新的参照物。肖洛霍夫可以凭借“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得奖,而像索尔仁尼琴用“道德力量,籍著它”,“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也可以这样来得奖。作为探索者康铁岭既要创作手法不落窠臼,又要用一种最适合表现书院门的全新手法,采用左拉等人创立的自然主义手法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说“一个时期的艺术必须跟该时期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其结果是审美判断、道德判断和社会判断都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基于上述原因,就个人阅读体验而言,康氏明显沿用了自然主义手法,开始了他“寻找当今社会独特的诗歌”式的文学创作。我们再来回顾以下《书院门1991》一些场景、人物自然主义的描写:写晏子敬,没把晏子敬写成一个知识分子的改革家(流行套路),而是一个受多重打击后仍然不屈不挠的循道者。同时,他还在清门仙境中寻找灵仙子的香味(这是自然主义的生物规律);写灵仙子在清门中仍心存尘俗之心,拉晏子敬的手仍有对爱情的期许;李雯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他有妓女般的乱性(生物规律)但她仍然有情有义;孙府生,房东虽然是颓废没落的旧人物,身上仍不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客观的不加粉饰的自然主义的手法,有意无意回避了革命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单一创作手法。
对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一九九一改革开放,没有以政治目的为圭臬的短视且盲目的评价,而以细致的描摩,把一切留给历史来评价的态度,也在手法上成功地进行了自然主义的探索和实验。某种程度而言,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式样,对世界文学也是一种崭新的中国语言,它的意义有可能不止这些。当然,这部书印刷较为粗糙;个别词句有待推敲;虽然也是多线条结构,按时序推进,但缺少多人物的矛盾集中组合,矛盾集中爆发和高潮;同时,也缺乏意识流的跳跃;一些细节描写重复等。但瑕不掩瑜,再版时若加以注意,《书院门1991》仍有可能成为一部当代文学中敢为人先、具有艺术探索的经典性作品。(王庆)